本文也在 51CTO的读书频道发布过。

今天终于拜读完了《软件随想录》(其实直译就是Joel谈软件)。关注这本书其实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关注这本书的译者,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虽然师太那边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第二天就弄到公司里了一本,不过不知为啥一直没看到,直到上周做操的时候才忽然发现。本来这种篇幅的书照我的习惯是一天搞定的,不过因为是在公司的琐碎时间读的,所以拖了一周。

然后就是,按照师太的惯例,应该要上交一篇读后感。虽然师太此次没有明说,不过最近感觉无论是玩游戏也好还是读书也好,大功告成之后如果不留点文字纪念纪念,那么多半过几年都会把这段记忆忘光光的。那岂不是跟没读过/没玩过没两样?所以还是自觉点,记录一下吧。

====================

根据阮一峰的介绍,Joel这个人可以说是编程界的博客第一人,或者至少说,Joel的博客在美国的程序员圈里非常有名。而阮一峰 接手《Joel on Software》一书的翻译活儿,似乎只是因为他之前被Joel在耶鲁大学的一次演讲感动并 翻译了那篇演讲稿!但是后来阮一峰发现这本书的翻译使他落入了极为痛苦的11个月(08年10月到09年9月……11个月,没错吧?)。当然,我相信阮一峰从来没有为决定翻译此书而后悔过,而现在自然更加不会后悔——毕竟他的希望是:" 希望我的翻译10年后还有人读。"

对于这一点,他觉得没问题,我也觉得没问题。

言归正传,讲讲这本书。《软件随想录》是本好书。书的部分章节其实我之前已经在一峰的博客上拜读过,不过现在读完了整本书之后反而发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似乎并不是那些我已经读过两遍的章节。

关闭掉一峰的网志文章列表,小小回想一下……

我记得Joel给他的员工们买一种很好的椅子,牌子忘了——但是这种椅子经常被经济观察员们视作奢侈和浪费的象征。

我记得Joel讲述自己是如何因为一个定制T恤衫厂家的及时、优质的客服而感动不已,从而信心满满的说,自己提供的服务和那家T恤衫厂商一样好。

我记得Joel说到自己认为从招聘市场上找到优秀程序员基本是没可能的,那些好的程序员早在高中就写出过一堆程序,在大学就被各个公司挖走了。

我记得Joel说到维护内部系统的程序员们是多么的苦闷,以及有机会真正进行软件产品开发的程序员们是多么的幸福。而Joel坚定不移的相信,一个制造软件产品的公司需要的只有最顶尖的程序员。

我记得Joel好像我高中时的经济老师那样介绍微观经济学如何为软件寻找最正确的价格定位,只不过结论完全相反——该章节的最后并没有证明微观经济学是多么的有用和准确,而只是证明了一切经济模型和预测都好像跳大神那样不可靠。

如此这般。

我不知道Joel的经济学成绩怎么样,但是毫无疑问,Joel是一个对Opportunity Cost(中文貌似是机会成本,不过在我的理解中Opportunity Cost代表的是另外的选择)有着深刻理解的程序员。就好比说,为什么像是Joel的Fog Creek这样的小公司要为为数不多的员工配备那种好几百美元的、用四五十美元就随处能够买到替代品的高级椅子呢?如果你不理解Joel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便可以看到Joel不紧不慢的信手比较,为什么坐着舒服而且七八年也不会坏的椅子要比坐着不舒服而且一年就坏掉的椅子们值。更何况,因为Joel坚信自己需要的是最顶尖的程序员,而最顶尖的程序员会因为舒服的椅子这种因素而倾心,因此Joel对于自己购买了好几百美元的椅子非常陶醉,并认为那些经济观察员们都在放屁(好吧,译文中似乎没有写得这样偏激,不过根据一峰的描述,我感觉Joel或多或少的确这样表示过)。

全书都散发着这样的气味。也许并非所有人都赞同Joel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Joel已经考虑的很周全,Joel是在充分计算好了Opportunity Cost之后才决定买那些几百美元的椅子,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要弄一些漂亮摆设,就好像一个面包厂的新学徒想要把面包厂的烤箱都清理一遍那样(面包厂的事情在这本书的另一个章节中)。

而就在刚才,从一峰 更新的一篇博文中得知Joel决定要停止"Joel谈软件"这个网志的更新了。而在Joel的这"最后一篇网志"(姑且这样假设吧)中,还是用一如既往的方式,解释了决定停止网志更新的理由。10年,千篇不一律,这样一个网志作者的告别的确令人遗憾。但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写作的停止只是因为之前积攒的都已经差不多发了。在经过另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我相信这位作者会带着新的思考打破沉默的(况且Joel现在还没有沉默,不是么?)。

总之,推荐所有人阅读《软件随想录》这本书——无论你是不是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