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sklearn】【逻辑回归1】

学习笔记来自:

所用的库和版本大家参考:

  • Python 3.7.1
  • Scikit-learn 0.20.1 
  • Numpy 1.15.4, Pandas 0.23.4, Matplotlib 3.0.2, SciPy 1.1.0

1 概述

1.1 名为回归的分类器

在过去的四周中,我们接触了不少带“回归”二字的算法,回归树,随机森林的回归,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区别于分类算法们,用来处理和预测连续型标签的算法。然而逻辑回归,是一种名为“回归”的线性分类器,其本质是由线性回归变化而来的,一种广泛使用于分类问题中的广义回归算法。要理解逻辑回归从何而来,得要先理解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是机器学习中最简单的的回归算法,它写作一个几乎人人熟悉的方程:

通过函数z,线性回归使用输入的特征矩阵X来输出一组连续型的标签值y_pred,以完成各种预测连续型变量的任务 (比如预测产品销量,预测股价等等)。那如果我们的标签是离散型变量,尤其是,如果是满足0-1分布的离散型变量,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引入联系函数(link function),将线性回归方程z变换为g(z),并且令g(z)的值 分布在(0,1)之间,且当g(z)接近0时样本的标签为类别0,当g(z)接近1时样本的标签为类别1,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分类模型。而这个联系函数对于逻辑回归来说,就是Sigmoid函数:

面试高危问题:Sigmoid函数的公式和性质

不难发现,g(z)的形似几率取对数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的线性回归z,我们实际上是在对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取对数几率来让其的结果无限逼近0和1。因此,其对应的模型被称为”对数几率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也就是我们的逻辑回归,这个名为“回归”却是用来做分类工作的分类器。

思考:g(z)代表了样本为某一类标签的概率吗?

1.2 为什么需要逻辑回归

线性回归对数据的要求很严格,比如标签必须满足正态分布,特征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消除等等,而现实中很多真实情景的数据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线性回归在很多现实情境的应用效果有限。逻辑回归是由线性回归变化而来,因此它对数据也有一些要求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强大的分类模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它们的分类效力很强,并且不需要对数据做任何预处理。

何况,逻辑回归的原理其实并不简单。一个人要理解逻辑回归,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必须理解损失函数,正则化,梯度下降,海森矩阵等等这些复杂的概念,才能够对逻辑回归进行调优。其涉及到的数学理念,不比支持向量机少多少。况且,要计算概率,朴素贝叶斯可以计算出真正意义上的概率,要进行分类,机器学习中能够完成二分类功能的模型简直多如牛毛。因此,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所涉及到的医疗,教育,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这些领域,逻辑回归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

甚至,在我们的各种机器学习经典书目中,周志华的《机器学习》400页仅有一页纸是关于逻辑回归的(还是一页 数学公式),《数据挖掘导论》和《Python数据科学手册》中完全没有逻辑回归相关的内容,sklearn中对比各种 分类器的效应也不带逻辑回归玩,可见业界地位。

但是,无论机器学习领域如何折腾,逻辑回归依然是一个受工业商业热爱,使用广泛的模型,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 的优点:

  1. 逻辑回归对线性关系的拟合效果好到丧心病狂,特征与标签之间的线性关系极强的数据,比如金融领域中的信用卡欺诈,评分卡制作,电商中的营销预测等等相关的数据,都是逻辑回归的强项。虽然现在有了梯度提升树GDBT,比逻辑回归效果更好,也被许多数据咨询公司启用,但逻辑回归在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业中的统治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相对的,逻辑回归在非线性数据的效果很多时候比瞎猜还不如,所以如果你已经知道数据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千万不要迷信逻辑回归)
  2. 逻辑回归计算快:对于线性数据,逻辑回归的拟合和计算都非常快,计算效率优于SVM和随机森林,亲测表 示在大型数据上尤其能够看得出区别
  3. 逻辑回归返回的分类结果不是固定的0,1,而是以小数形式呈现的类概率数字:我们因此可以把逻辑回归返回的结果当成连续型数据来利用。比如在评分卡制作时,我们不仅需要判断客户是否会违约,还需要给出确定的”信用分“,而这个信用分的计算就需要使用类概率计算出的对数几率,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这样的分类器,可以产出分类结果,却无法帮助我们计算分数(当然,在sklearn中,决策树也可以产生概率,使用接口predict_proba调用就好,但一般来说,正常的决策树没有这个功能)。

另外,逻辑回归还有抗噪能力强的优点。福布斯杂志在讨论逻辑回归的优点时,甚至有着“技术上来说,最佳模型的AUC面积低于0.8时,逻辑回归非常明显优于树模型”的说法。并且,逻辑回归在小数据集上表现更好,在大型的数据集上,树模型有着更好的表现。


由此,我们已经了解了逻辑回归的本质,它是一个返回对数几率的,在线性数据上表现优异的分类器,它主要被应 用在金融领域。其数学目的是求解能够让模型最优化的参数的值,并基于参数和特征矩阵计算出逻辑回归的结果 y(x)。注意:虽然我们熟悉的逻辑回归通常被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但逻辑回归也可以做多分类

1.3 sklearn中的逻辑回归

2 linear_model.LogisticRegression

 2.1 二元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

在学习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时,我们曾经提到过两种模型表现:在训练集上的表现,和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我们建模,是追求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最优,因此模型的评估指标往往是用来衡量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的。然而,逻辑回归有着基于训练数据求解参数\theta的需求,并且希望训练出来的模型能够尽可能地拟合训练数据,即模型在训练集上的预测准确率越靠近100%越好。

因此,我们使用”损失函数“这个评估指标,来衡量参数\theta的优劣,即这一组参数能否使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优异。如果用一组参数建模后,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良好,那我们就说模型表现的规律与训练集数据的规律一致,拟合过程中的损失很小,损失函数的值很小,这一组参数就优秀;相反,如果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糟糕,损失函数就会很大,模型就训练不足,效果较差,这一组参数也就比较差。即是说,我们在求解参数\theta时,追求损失函数最小,让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拟合效果最优,即预测准确率尽量靠近100%。

关键概念:损失函数

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是由最大似然法来推导出来的,具体结果可以写作:

由于我们追求损失函数的最小值,让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最优,可能会引发另一个问题:

如果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示优秀,却在测试集上表现糟糕,模型就会过拟合。虽然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是天生欠拟合的模型,但我们还是需要控制过拟合的技术来帮助我们调整模型,对逻辑回归中过拟合的控制,通过正则化来实现

2.2 正则化:重要参数penalty & C

正则化是用来防止模型过拟合的过程,常用的有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两种选项,分别通过在损失函数后加上参数向量\theta的L1范式和L2范式的倍数来实现。这个增加的范式,被称为“正则项”,也被称为"惩罚项"。

损失函数改变,基于损失函数的最优化来求解的参数取值必然改变,我们以此来调节模型拟合的程度。其中L1范数表现为参数向量中的每个参数的绝对值之和,L2范数表现为参数向量中的每个参数的平方和的开方值。

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虽然都可以控制过拟合,但它们的效果并不相同。当正则化强度逐渐增大(即C逐渐变小), 参数\theta的取值会逐渐变小,但L1正则化会将参数压缩为0L2正则化只会让参数尽量小,不会取到0

在L1正则化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携带信息量小的、对模型贡献不大的特征的参数,会比携带大量信息的、对模型有巨大贡献的特征的参数更快地变成0,所以L1正则化本质是一个特征选择的过程,掌管了参数的“稀疏性”。L1正则化越强,参数向量中就越多的参数为0,参数就越稀疏,选出来的特征就越少,以此来防止过拟合。因此,如果特征量很大,数据维度很高,我们会倾向于使用L1正则化。由于L1正则化的这个性质,逻辑回归的特征选择可以由Embedded嵌入法来完成。

相对的,L2正则化在加强的过程中,会尽量让每个特征对模型都有一些小的贡献,但携带信息少,对模型贡献不大的特征的参数会非常接近于0。通常来说,如果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防止过拟合,选择L2正则化就足够了。但是如果选择L2正则化后还是过拟合,模型在未知数据集上的效果表现很差,就可以考虑L1正则化。

而两种正则化下C的取值,都可以通过学习曲线来进行调整。

建立两个逻辑回归,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的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as L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data = load_breast_cancer() 
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data.data.shapelrl1 = LR(penalty="l1",solver="liblinear",C=0.5,max_iter=1000) 
lrl2 = LR(penalty="l2",solver="liblinear",C=0.5,max_iter=1000)#逻辑回归的重要属性coef_,查看每个特征所对应的参数 
lrl1 = lrl1.fit(X,y)
lrl1.coef_(lrl1.coef_ != 0).sum(axis=1)lrl2 = lrl2.fit(X,y) 
lrl2.coef_

可以看见,当我们选择L1正则化的时候,许多特征的参数都被设置为了0,这些特征在真正建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模型当中了,而L2正则化则是对所有的特征都给出了参数。

究竟哪个正则化的效果更好呢?还是都差不多?

l1 = []
l2 = []
l1test = []
l2test = []Xtrain, Xtest, Ytrain, Ytest =train_test_split(X,y,test_size=0.3,random_state=420)for i in np.linspace(0.05,1,19):lrl1 = LR(penalty="l1",solver="liblinear",C=i,max_iter=1000) lrl2 = LR(penalty="l2",solver="liblinear",C=i,max_iter=1000)lrl1 = lrl1.fit(Xtrain,Ytrain) 	l1.append(accuracy_score(lrl1.predict(Xtrain),Ytrain)) l1test.append(accuracy_score(lrl1.predict(Xtest),Ytest))lrl2 = lrl2.fit(Xtrain,Ytrain) l2.append(accuracy_score(lrl2.predict(Xtrain),Ytrain)) 	l2test.append(accuracy_score(lrl2.predict(Xtest),Ytest))graph = [l1,l2,l1test,l2test]
color = ["green","black","lightgreen","gray"]
label = ["L1","L2","L1test","L2test"]plt.figure(figsize=(6,6)) 
for i in range(len(graph)):plt.plot(np.linspace(0.05,1,19),graph[i],color[i],label=label[i]) 
plt.legend(loc=4) #图例的位置在哪里?4表示,右下角
plt.show()

可见,至少在我们的乳腺癌数据集下,两种正则化的结果区别不大。但随着C的逐渐变大,正则化的强度越来越小,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表现都呈上升趋势,直到C=0.8左右,训练集上的表现依然在走高,但模型在未知数据集上的表现开始下跌,这时候就是出现了过拟合。我们可以认为,C设定为0.9会比较好。在实际使用时,基本就默认使用l2正则化,如果感觉到模型的效果不好,那就换L1试试看。

2.2 梯度下降:重要参数max_iter

之前提到过,逻辑回归的数学目的是求解能够让模型最优化的参数\theta的值,即求解能够让损失函数最小化的\theta的值, 而这个求解过程,对于二元逻辑回归来说,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最常见的有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坐标轴下降法(Coordinate Descent),牛顿法(Newton-Raphson method)等,每种方法都涉及复杂的数学原理,但 这些计算在执行的任务其实是类似的。

现在,我在这个图像上随机放一个小球,当我松手,这个小球就会顺着这个华丽的平面滚落,直到滚到深蓝色的区域——损失函数的最低点。但是,小球不能够一次性滚动到最低处,它的能量不足,所以每次最多只能走距离G。 为了严格监控这个小球的行为,我要求小球每次只能走0.05 * G,并且我要记下它每次走动的方向,直到它滚到图像上的最低点。

现在我松手,来看小球如何运动:

可以看见,小球从高处滑落,最终停在深蓝色的区域中的某个点上,而这个点就是我们在现有状况下可以获得的图像的最低点。有了这个图像的最低点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点所对应的参数向量\theta了。

2.3 二元回归与多元回归:重要参数solver & multi_class

之前我们对逻辑回归的讨论,都是针对二分类的逻辑回归展开,其实sklearn提供了多种可以使用逻辑回归处理多分类问题的选项。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某种分类类型都看作1,其余的分类类型都为0值,和"数据预处理"中的二值化的思维类似,这种方法被称为"一对多"(One-vs-rest),简称OvR,在sklearn中表示为"ovr"。又或者,我们可以把好几个分类类型划为1,剩下的几个分类类型划为O值,这是一种"多对多"(Many-vs-Many)的方法,简称MvM,在sklearn中表示为"Multinominal"。每种方式都配合L1或L2正则项来使用。

在sklearn中,我们使用参数multi_class来告诉模型,我们的预测标签是什么样的类型。

multi_class

输入"ovr " , "multinomial", "auto"来告知模型,我们要处理的分类问题的类型。默认是"ovr"。

'ovr':表示分类问题是二分类,或让模型使用"一对多"的形式来处理多分类问题。

'multinomial':表示处理多分类问题,这种输入在参数solver是'liblinear'时不可用。

"auto":表示会根据数据的分类情况和其他参数来确定模型要处理的分类问题的类型。比如说,如果数据是二分类,或者solver的取值为"liblinear","auto"会默认选择"ovr"。反之,则会选择"nultinomial"。

注意:默认值将在0.22版本中从"ovr"更改为"auto"。

我们之前提到的梯度下降法,只是求解逻辑回归参数\theta的一种方法,并且我们只讲解了求解二分类变量的参数时的各种原理。sklearn为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让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求解器来计算逻辑回归。求解器的选择,由参数"solver"控制,共有五种选择。其中“liblinear”是二分类专用,也是现在的默认求解器。

2.4 逻辑回归中的特征选择

当特征的数量很多的时候,我们出于业务考虑,也出于计算量的考虑,希望对逻辑回归进行特征选择来降维。比如,在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患乳腺癌的时候,医生如果看5~8个指标来确诊,会比需要看30个指标来确诊容易得多。

  • 业务选择

说到降维和特征选择,首先要想到的是利用自己的业务能力进行选择,肉眼可见明显和标签有关的特征就是需要留下的。当然,如果我们并不了解业务,或者有成千上万的特征,那我们也可以使用算法来帮助我们。或者,可以让算法先帮助我们筛选过一遍特征,然后在少量的特征中,我们再根据业务常识来选择更少量的特征。

  • PCA和SVD一般不用

说到降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之前提过的高效降维算法,PCA和SVD,遗憾的是,这两种方法大多数时候不适用于逻辑回归。逻辑回归是由线性回归演变而来,线性回归的一个核心目的是通过求解参数来探究特征X与标签y之间的关系,而逻辑回归也传承了这个性质,我们常常希望通过逻辑回归的结果,来判断什么样的特征与分类结果相关,因此我们希望保留特征的原貌。PCA和SVD的降维结果是不可解释的,因此一旦降维后,我们就无法解释特征和标签之间的关系了。当然,在不需要探究特征与标签之间关系的线性数据上,降维算法PCA和SVD也是可以使用的。

  • 统计方法可以使用,但不是非常必要 

既然降维算法不能使用,我们要用的就是特征选择方法。逻辑回归对数据的要求低于线性回归,由于我们不是使用最小二乘法来求解,所以逻辑回归对数据的总体分布和方差没有要求,也不需要排除特征之间的共线性,但如果我们确实希望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方差,卡方,互信息等方法来做特征选择,也并没有问题。过滤法中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用在逻辑回归上。

在一些博客中有这样的观点:多重共线性会影响线性模型的效果。对于线性回归来说,多重共线性会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需要使用方差过滤和方差膨胀因子VIF(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来消除共线性。但是对于逻辑回归,其实不是非常必要,甚至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多一些相互关联的特征来增强模型的表现。当然,如果我们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提升模型表现,并且你感觉到模型中的共线性影响了模型效果,那懂得统计学的你可以试试看用VIF消除共线性的方法,遗憾的是现在sklearn中并没有提供VIF的功能。

轻松一刻:R vs Python,统计学 vs 机器学习

统计学的思路是一种“先验”的思路,不管做什么都要先”检验“,先”满足条件“,事后也要各种”检验“,以确保各种数学假设被满足,不然的话,理论上就无法得出好结果。而机器学习是一种”后验“的思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模型跑一跑,效果不好再想办法,如果模型效果好,不在意什么共线性,残差不满足正态分布,没有哑变量之类的细节,模型效果好大过天!

  • 高效的嵌入法embedded

但是更有效的方法,毫无疑问会是我们的embedded嵌入法。我们已经说明了,由于L1正则化会使得部分特征对应的参数为0,因此L1正则化可以用来做特征选择,结合嵌入法的模块SelectFromModel,我们可以很容易就筛选出让模型十分高效的特征。注意,此时我们的目的是,尽量保留原数据上的信息,让模型在降维后的数据上的拟合效果保持优秀,因此我们不考虑训练集测试集的问题,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入模型进行降维。

#导库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as L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data = load_breast_cancer()  # 乳腺癌数据的实例化
data.data.shapeLR_ = LR(solver=“liblinear”,C=0.8,random_state=420)
cross_val_score(LR_,data.data,data.target,cv=10).mean()#对数据进行降维
# 参数threshold(相当于特征重要性阈值)
# 参数norm_order选择范式L1还是L2
# norm_order=1说明使用的是L1范式,模型会删除在L1范式下面无效的特征
X_embedded = SelectFromModel(LR_,norm_order=1).fit_transform(data.data,data.target)
X_embedded.shapedata.target.shapecross_val_score(LR_,X_embedded,data.target,cv=10).mean()

看看结果,特征数量被减小到个位数,并且模型的效果却没有下降太多,如果我们要求不高,在这里其实就可以停下了。但是,能否让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呢?在这里,我们有两种调整方式:

1)调节SelectFromModel这个类中的参数threshold
这是嵌入法的阈值,表示删除所有参数的绝对值低于这个阈值的特征。现在threshold默认为None,所以SelectFromModel只根据L1正则化的结果来选择了特征,即选择了所有L1正则化后参数不为0的特征。我们此时,只要调整threshold的值(画出threshold的学习曲线),就可以观察不同的threshold下模型的效果如何变化。

一旦调整threshold,就不是在使用L1正则化选择特征,而是使用模型的属性.coef_中生成的各个特征的系数来选择。coef_虽然返回的是特征的系数,但是系数的大小和决策树中的feature_importances_以及降维算法中的可解释性方差explained_vairance_概念相似,其实都是衡量特征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度的,因此SelectFromModel中的参数threshold可以设置为coef_的阈值,即可以剔除系数小于threshold中输入的数字的所有特征。

然而,这种方法其实是比较无效的,大家可以用学习曲线来跑一跑:当threshold越来越大,被删除的特征越来越多,模型的效果也越来越差,模型效果最好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有17个以上的特征。实际上我画了细化的学习曲线,如果要保证模型的效果比降维前更好,我们需要保留25个特征,这对于现实情况来说,是一种无效的降维:需要30个指标来判断病情,和需要25个指标来判断病情,对医生来说区别不大。

2)调逻辑回归的类LR_,通过画C的学习曲线来实现(好用!)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as LR  # 逻辑回归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交叉验证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 乳腺癌数据集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 嵌入法特征选择data = load_breast_cancer()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LR_ = LR(solver='liblinear', C=0.2, random_state=500)
print(cross_val_score(LR_, x, y, cv=10).mean())fullx = []
fsx = []c = np.arange(0.01, 10.01, 0.5)for i in c:LR_ = LR(solver='liblinear', C=i, random_state=500)# 使用没用嵌入法降维的xfullx.append(cross_val_score(LR_, x, y, cv=10).mean())# 使用嵌入法降维x_embedded = SelectFromModel(LR_, norm_order=1).fit_transform(x, y)fsx.append(cross_val_score(LR_, x_embedded, y, cv=10).mean())# 得出最高的评分及相应的C值
print(max(fsx), c[fsx.index(max(fsx))])plt.figure(figsize=[20, 5])
plt.plot(c, fullx, label='full')
plt.plot(c, fsx, label='feature selection')
plt.legend()
plt.show()

得出最高的评分及相应的C值:

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在特征选择的前提下,保持模型拟合的高效,现在,如果有一位医生可以来为我们指点迷津,看看剩下的这些特征中,有哪些是对针对病情来说特别重要的,也许我们还可以继续降维。当然,除了嵌入法,系数累加法或者包装法也是可以使用的。

  • 比较麻烦的系数累加法

系数累加法的原理非常简单。coef_虽然返回的是特征的系数,但是系数的大小和决策树中的feature_importances_以及降维算法中的可解释性方差explained_vairance_概念相似,其实都是衡量特征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度的。在PCA中,我们通过绘制累积可解释方差贡献率曲线来选择超参数,在逻辑回归中,我们可以使用系数coef_来这样做。

并且我们选择特征个数的逻辑也是类似的:找出曲线由锐利变平滑的转折点,转折点之前被累加的特征都是我们需要的,转折点之后的我们都不需要。不过这种方法相对比较麻烦,因为我们要先对特征系数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还要确保我们知道排序后的每个系数对应的原始特征的位置,才能够正确找出那些重要的特征。如果要使用这样的方法,不如直接使用嵌入法来得方便

  • 简单快速的包装法

相对的,包装法可以直接设定我们需要的特征个数,逻辑回归在现实中运用时,可能会有”需要5~8个变量”这种需求,包装法此时就非常方便了。不过逻辑回归的包装法的使用和其他算法一样,并不具有特别之处,因此在这里就不在赘述,包装法具体参考03期:特征选择中的包装法。

2.5 样本不平衡与参数class_weight

样本不平衡是指在一组数据集中,标签的一类天生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误分类的代价很高,即我们想要捕捉出某种特定的分类的时候的状况。

什么情况下误分类的代价很高?例如,我们现在要对潜在犯罪者和普通人进行分类,如果没有能够识别出潜在犯罪者,那么这些人就可能去危害社会,造成犯罪,识别失败的代价会非常高,但如果,我们将普通人错误地识别成了潜在犯罪者,代价却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宁愿将普通人分类为潜在犯罪者后再人工甄别,但是却不愿将潜在犯罪者分类为普通人,有种"宁愿错杀不能放过"的感觉。

再比如说,在银行要判断"一个新客户是否会违约",通常不违约的人vs违约的人会是99: 1的比例,真正违约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这种分类状况下,即便模型什么也不做,全把所有人都当成不会违约的人,正确率也能有99%,这使得模型评估指标变得毫无意义,根本无法达到我们的“要识别出会违约的人"的建模目的

因此我们要使用参数class_weight对样本标签进行一定的均衡,给少量的标签更多的权重,让模型更偏向少数类,向捕获少数类的方向建模。该参数默认None,此模式表示自动给与数据集中的所有标签相同的权重,即自动1:1。当误分类的代价很高的时候,我们使用”balanced“模式,我们只是希望对标签进行均衡的时候,什么都不填就可以解决样本不均衡问题。

但是,sklearn当中的参数class_weight变幻莫测,大家用模型跑一跑就会发现,我们很难去找出这个参数引导的模 型趋势,或者画出学习曲线来评估参数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是非常难用。我们有着处理样本不均衡的各种方法,其中主流的是采样法,是通过重复样本的方式来平衡标签,可以进行上采样(增加少数类的样本),比如SMOTE, 或者下采样(减少多数类的样本)。对于逻辑回归来说,上采样是最好的办法。在案例中,会给大家详细来讲如何在逻辑回归中使用上采样。

相关文章:

  • 华为机考入门python3--(33)牛客33-图片整理
  • C++构造器设计模式
  • 后端大量数据返回,采用数据压缩+分片操作,加快前端响应速度,个人技术总结
  • Nginx介绍
  • opencv进阶 ——(十三)基于三角剖分实现换脸
  • Unity【入门】重要组件和API
  • AIGC的算力与云边协同及应用创新
  • 笔记 | 软件工程04:软件项目管理
  • 收银系统源码-千呼新零售2.0【合作案例】
  • 【Spring Cloud】Feign详细介绍及底层原理解析
  • 深度学习_02_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
  • 【加密与解密】【01】网络安全体系
  • 修改west扩展命令的路径
  • Unity DOTS技术(二)ECS
  • Nginx通过转发代理解决跨域问题
  • crontab执行失败的多种原因
  • EventListener原理
  • export和import的用法总结
  • IE报vuex requires a Promise polyfill in this browser问题解决
  • iOS编译提示和导航提示
  • JavaScript HTML DOM
  • linux学习笔记
  • Octave 入门
  • webgl (原生)基础入门指南【一】
  • 后端_MYSQL
  • 力扣(LeetCode)965
  • 面试题:给你个id,去拿到name,多叉树遍历
  • 爬虫模拟登陆 SegmentFault
  • 前端js -- this指向总结。
  • 少走弯路,给Java 1~5 年程序员的建议
  • 使用API自动生成工具优化前端工作流
  • 数据库写操作弃用“SELECT ... FOR UPDATE”解决方案
  • 用jquery写贪吃蛇
  • 交换综合实验一
  • #Linux(make工具和makefile文件以及makefile语法)
  • (附源码)ssm高校实验室 毕业设计 800008
  • (转)GCC在C语言中内嵌汇编 asm __volatile__
  • (转)项目管理杂谈-我所期望的新人
  • .[hudsonL@cock.li].mkp勒索加密数据库完美恢复---惜分飞
  • .360、.halo勒索病毒的最新威胁:如何恢复您的数据?
  • .chm格式文件如何阅读
  • .net core 6 集成和使用 mongodb
  • .Net 应用中使用dot trace进行性能诊断
  • .NET 中使用 Mutex 进行跨越进程边界的同步
  • .Net6支持的操作系统版本(.net8已来,你还在用.netframework4.5吗)
  • .Net各种迷惑命名解释
  • .NET面试题解析(11)-SQL语言基础及数据库基本原理
  • .vimrc 配置项
  • :=
  • @在php中起什么作用?
  • [Apio2012]dispatching 左偏树
  • [AutoSar]BSW_Com07 CAN报文接收流程的函数调用
  • [BUUCTF]-Reverse:reverse3解析
  • [GN] 设计模式——面向对象设计原则概述
  • [hihocoder1395] 最大权闭合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