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需要、冬季、兴趣

需要

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需要的种类

  • 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 生理需要,也称自然需要,是指与保持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休息、性、运动、排泄等
    •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友谊、权力、荣誉、尊严、求知、审美、道德等的需要
  • 按照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需要,以及对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科研用品等的需要
    •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美的欣赏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 需要的五个层次
    • 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 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 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 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 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 需要的五个层次关系
    • 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 五种需要的划分:
    •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 “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
    • “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 一般来说,在满足低层次需要以后,就会迈向高层次需要。但在低底层需要没有满足时,也可以追求高层次需要
  • 同一个时期可能会由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动机的分类

  •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 起源于有机体生理需要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
  •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 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对行为起辅助作用的动机称为辅助性动机

动机产生的条件

  • 内在条件是需要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联系,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 外在条件是诱因
    •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动机的功能

  • 激励功能(激活功能、激发功能、引发功能)
  • 指向功能
  • 维持和调整功能

兴趣(考的较少)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的分类

  • 直接兴趣
  • 间接兴趣
  • 个体兴趣
  • 情景兴趣

兴趣的品质

  • 兴趣的广度:兴趣的范围大小,即兴趣是否广泛;
  • 兴趣的中心: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 兴趣的稳定性: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 兴趣的效能: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即兴趣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个性心理:能力

能力、才能和天才

  • 能力: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 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
  • 天才: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被称为天才。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

能力的分类

  • 按能力的构造
    • 一般能力(智力):一般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 相互关系:特殊能力的发展以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前提,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 认知能力:通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这是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 操作能力:通过肌体的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活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劳动能力等
    • 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
  • 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 模仿能力: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 创造能力: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颗、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 模仿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抽象)
    • 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能力差异

  •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
      • 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 能力类型的差异
    • 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 知觉
      • 根据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 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
      • 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
      • 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 记忆类型
      • 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
      • 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
      • 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
      • 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
      • 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 言语和思维
      • 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
      • 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
      • 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 品质
  •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 能力早期的显露
    • 大器晚成
  • 能力的性别差异
    • 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
    •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
    •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 男性的视知觉能力较强,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男性明显优于女性
      • 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女性明显优于男性
      • 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
      • 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
      • 一般地说,女性比男性口语发展早,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性在语言理解、言语推理等方面又比女性强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 先天素质
    • 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 早期经验
    • 学龄前: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 5岁钱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 教育与教学
    • 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 社会实践
    • 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能力的培养

  •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启发式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性格与气质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他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 性格具有以下分类方式(不做重点)
    • 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平衡型;
    • 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性格的结构特征

  • 性格的态度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
  • 性格的情绪特征
  • 性格的理智特征

培养良好的性格

  •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格结构: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代表人物
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张飞、李逵、鲁智深、李白、巴甫洛夫、白求恩
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贾宝玉、郭沫若、王熙凤
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陈景润、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爱迪生、林冲等
抑郁质抑郁型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林黛玉

怎么感觉优点都没有,缺点我都有呢。。。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 区别

    •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 联系(了解)

    • 气质与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 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 另外,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阶段年龄冲突人格发展任务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
婴儿期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缺乏信心,行动畏手畏脚
学前期3~6岁、7岁主动对内疚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学龄期6、7~12岁勤奋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客服自卑感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独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单
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期对停滞感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悔恨旧时,徒呼负负

口诀:信婴儿、早自主、前主动、零自卑、青年同(同一青)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认识矛盾化(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自我体验情绪化、自我监控中心化

  •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 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 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会态度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 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它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 行为倾向成分:一方面,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社会态度的功能

  • 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 自我防御功能(重要):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

    • 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 补偿(代偿):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 退行: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 转移:在一种情境下使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 否认: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
  • 价值表现功能

  • 认识或理解功能

印象形成效应

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 社会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产生了印象,然后认为这个群里中所有人都这样
  •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以偏概全)
  •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第一印象)
  •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投射效应: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群体心理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

群体一般有如下特征:

  •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 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 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群体的分类

  • 根据群体的过程构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小团体)
  • 根据个体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实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
    • 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
  • 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 松散群体是低层次的,是人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而结成的集合体
    • 联合群体是中间层次,其特点是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目的,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有公务和个人间的接触,共同的活动较多,因而发展为联合式群体
    •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群体影响

  • 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 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 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
  • 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 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参加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结伴效应(一起跑步),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在场旁观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观众效应
  •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挑水喝)

  • 社会标准化倾向

    • 社会标准化倾向最早由谢里夫发现
    • 社会标准化倾向:多数人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这个倾向称之为社会标准化倾向
  • 从众与服从

    •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 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不同。从众情况下个体是自愿的,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去行动的
  •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与利他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亲社会行为和助人行为

      •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他人、自觉保护环境等

      • 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相关文章:

  • Web前端:Angular的优缺点以及何时使用Angular?
  • Redis基础与高可用集群架构进阶详解
  • 如何翻译图片上的英文?建议收藏这三个方法
  • 微信网页开发——JS-SDK接入以及微信二次分享图标和标题丢失
  • 外汇监管机构哪个好?怎么选择?
  • 基于Springboot+vue的电影票预定管理系统 elementui
  • 标签类目体系(面向业务的数据资产设计方法论)-读书笔记5
  • Python统计学01——数据可视化
  • BUUCTF:8月做题记录
  • iNFTnews | Web3正在推动一个41万亿元的市场?
  • Linux(Ubuntu)用户与用户组(入门必看)
  • 实测 ubuntu 20.04 使用 lidar_imu_calib 功能包 进行 激光雷达与imu标定
  • OSI与TCP/IP与的体系结构的比较
  • 多线程之ThreadPoolExecutor
  • 基于时空双向注意力的乘车需求预测模型——以新冠肺炎期间北京市为例
  • [js高手之路]搞清楚面向对象,必须要理解对象在创建过程中的内存表示
  • [译] 怎样写一个基础的编译器
  • 【跃迁之路】【463天】刻意练习系列222(2018.05.14)
  •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网络营销论坛推荐《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
  • Angular 响应式表单之下拉框
  • Babel配置的不完全指南
  • CSS3 聊天气泡框以及 inherit、currentColor 关键字
  • ES6系统学习----从Apollo Client看解构赋值
  • export和import的用法总结
  • input实现文字超出省略号功能
  • Java|序列化异常StreamCorruptedException的解决方法
  • JavaScript对象详解
  • Linux快速复制或删除大量小文件
  • Spring技术内幕笔记(2):Spring MVC 与 Web
  • Vue.js源码(2):初探List Rendering
  • Zsh 开发指南(第十四篇 文件读写)
  • 动手做个聊天室,前端工程师百无聊赖的人生
  • 将 Measurements 和 Units 应用到物理学
  • 看图轻松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系列(基于数组的栈)
  • 浏览器缓存机制分析
  • 排序算法之--选择排序
  • 巧用 TypeScript (一)
  • 入手阿里云新服务器的部署NODE
  • 三栏布局总结
  • 深入 Nginx 之配置篇
  • 一道闭包题引发的思考
  • 用element的upload组件实现多图片上传和压缩
  • 鱼骨图 - 如何绘制?
  • hi-nginx-1.3.4编译安装
  • ​如何防止网络攻击?
  • #pragma multi_compile #pragma shader_feature
  • (delphi11最新学习资料) Object Pascal 学习笔记---第2章第五节(日期和时间)
  • (echarts)echarts使用时重新加载数据之前的数据存留在图上的问题
  • (七)理解angular中的module和injector,即依赖注入
  • (十一)手动添加用户和文件的特殊权限
  • (原創) 人會胖會瘦,都是自我要求的結果 (日記)
  • (转)Spring4.2.5+Hibernate4.3.11+Struts1.3.8集成方案一
  • (转)详解PHP处理密码的几种方式
  • (转载)(官方)UE4--图像编程----着色器开发
  • (最全解法)输入一个整数,输出该数二进制表示中1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