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就我了解大多数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仍然采用瀑布模型。在传统的瀑布模型“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中,一些规模企业为了规范管理,将每个环节的每个角色的职责定义的非常清楚,通过工程的方式解决了分工和协作问题,使得大型软件研发和维护成为可能,但是也引入了新的问题——各种纠结。

2 时间 时间

163552120.jpg

时间就是金钱。在软件产品市场,时间就是客户满意,时间就是领先竞争对手!

在软件研发过程中,时间,很纠结。

对于大多数中国软件企业而言,都处在买方市场,买软件产品的企业都是大爷。为了更清晰的表述,请允许我把买方等同于甲方,把软件研发屌丝所在的企业称为乙方。根据甲方各种情况带来的时间节点,就很容易成为软件产品研发过程中的deadline。

就乙方来说,有两大类:

1) 做的产品比较成熟,甲方的需求变化小;做关系产品,基本能用即可,需求的偏差靠酒杯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修正。

2) 做大量新产品;现有产品需求变化大。

当然,本文需要谈的是第2类,大部分苦逼屌丝程序员所在的软件企业。

OK,把思路理一下:甲方市场;签单时明确deadline;产品需求变化大。

这就很纠结了,一方面,甲方给的时间点是确定的;另一方面,产品需求变化大。或者即使产品需求变化不大,给的时间确出奇的少,还美其名曰体现乙方的实力。与此同时,就少量的几个程序员在吭哧吭哧干活,擦!

当然,这里出现的时间纠结,是对程序员而言的。

对于这种情况,仔细读过《人月神话》的同学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目必然失败。但是,在中国,大多数类似的项目,虽然不能说是成功,但都是在deadline到的时候完成了交付,为啥呢?因为有我们最可爱的程序员——把青春与身体奉献给加班的人们!

所谓纠结,是时间不够,而又不得不完成项目。

所谓纠结,是企业的“收益”与程序员的“损失”。

所谓纠结,是年轻的程序员如何平衡“收益”和“损失”。

无论无任何,在时间上,乙方现在、将来都将处于弱势。而乙方的兄弟,又是弱势中的弱势。

所以,对于有节操的乙方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对员工,钱,给到位。一个项目告一段落或者工作间隙,尽量让员工爽一点(比如,灵活的换休政策,鼓励旅游等放松活动)

所以,如果程序员,你够遇到一个关心你这种纠结,理解你这种纠结的领导,你就从了吧。

3 割还是不割

clip_p_w_picpath004

当前版本交付deadline汹涌来袭,时间不够了,割功能吧。不行!因为甲方说不可以割。

那就割研发环节吧!

需求,可以写简单点;设计,可以把概要设计省略;编码,不讲究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灵活性,只要实现功能就极好了;测试,按照甲方验收手册来整,乙方企业原来的规范,都可以变成浮云。时间紧张的时候,割研发环节,当下是爽歪歪,V1.0顺利发布。

可纠结来了:软件产品,一般而言,不是一锤子买卖。还需要演进,还需要新增/变化功能。

V1.0上线,甲方既定的计划得到了保证,一堆甲方自家的KPI漂亮的像花儿一样。V1.1提上议事议程。

V1.1的需求来了,真的来了。乙方的程序员一手新需求,一手老代码,欲哭无泪!这是要闹哪样,需要重启炉灶啊……

那割还是不割呢?

割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尽快完成可运行的软件的交付。

不割呢,要么你增加研发资源(貌似又有人月神话的陷阱);要么你搞定甲方,延长时间或者减少功能需求。

就本人的个人经验而言,甲方很难搞定,如果不能显著增加研发资源,在当下的版本眼中,最好还是把能割的割了。

割,新问题来了。

1)割掉的东东,要不要抽空补上?

2)割出问题来了,谁来担责?

对于问题1,一般来说,至少口头上,企业流程上都会选择补上。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旦割掉,不是想补就能补得回来的。特别像有些企业,每个人都是有并行任务的。A产品V1.0交付后,可能B产品的V1.0又来了。总之,你会感觉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去阻碍你补作业。另外,无论是对于搞需求还是软件的兄弟来说,比较倾向于搞新鲜东东。对于补作业这种没有啥新鲜感的东东,在潜意识里面的拒绝的。或者即使补,由于很多东西都已经实现了,会补得比较潦草——简单,跟不补也没啥两样。

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方面企业要有这个环境来保证这个补作业流程,例如,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基层管理人员有能力把这个动作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这种临时的割当成常态,一旦成为常态,研发人员就会习惯与裁剪或者弱化过程,就会给企业的软件质量带来致命的损伤。

对于问题2,责任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好处理,就是领导负责制。谁给项目团队发钱,谁就有权拍板,有就担这个责任。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要避免掉入分权陷阱。因为不少公司,管项目和管人是两拨人。要避免除了问题推诿的情况。如果不幸出了这种问题,企业老总必须首先进行流程和权力梳理。如果流程没有问题,对不起,哪个部分人有问题,最好请他早走,或者至少要态度严肃的惩罚一下。

4 坚持还是放弃

clip_p_w_picpath005

割还是不割,是个短期的行为。

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讨论的是长期的行为。

某些研发过程,做起来索然无味,看起来真的没有必要坚持下去,例如,代码走查。当然,代码走查的必要性,我想只要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兄弟,一定可以列举10条以上的理由。但是,你所在的企业,是否真正做好了代码走查,并且一直坚持在真正的做呢?

软件产品在交付给客户时,有两个方面直接贡献价值:一是软件产品本身,二是用户手册。隐藏在这两个东东下面的东西,间接贡献着产品价值:需求、设计、同行评审,测试以及上面提到的代码走查(实际上代码走查也可以看做一种同行评审)。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降低对间接价值过程的要求甚至放弃呢?

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

1) 重复劳动。部分工作在团队看来价值不明显。例如,对于数据维护类的WEB应用,大部分功能是增删改查,代码走查就和编程过程一样,显得有点重复并且价值不高。久而久之,做此类工作的开发人员就会降低对代码走查的重视程度,甚至认为代码走查没有必要搞。

2) 人员能力。对于客户来说,只关注是否可以按里程碑、按质量要求完成产品交付。我们的软件产品研发,也会以这个为最重要的目标。所以,有的时候,部分人员能力不够的时候,团队内部可能会选择容忍一下,也就是降低对间接价值过程的要求。例如,写需求的兄弟,可能对业务不熟悉(新招的)或者本身能力还达不到;同时这个事情为整个团队所共知。我们那么,在需求评审的时候,就会减低对需求的质量要求。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干掉这个写需求的兄弟,但是这个要领导发话。我们目前最主要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而且还有里程碑在这里等着。所以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我想,类似的事情可能其他团队多多少少遇到过。

3) 过程考核侵蚀。这个也比较麻烦。对于这些间接价值过程,做得如何,如何评判。一些有规模的公司就会弄一堆的过程考核指标来。对于过程考核,我觉得这样一种说服比较中肯“过程考核本身是好的,但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演变成无节操的追求数字,最后就变成了领导的自娱自乐和员工的无聊旁观”。比如说,需求的评审时的缺陷率。本身这个东东是希望推动需求质量提升。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就会出现不管需求文档本身好坏,大家一窝蜂的去找缺陷。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过程数据中遗留一堆分不清价值的缺陷记录。

4) 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例如代码行数。考核开发人员的工作量,代码行数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一旦作为考核(观察)指标,就变味了。搞开发的兄弟都知道,要想提高代码行数,那是so easy!但是,代码行数多的开发人员就是好开发?在类似的考核指标驱动下,本来大家追求优秀开发的热情就会搜到严重损伤。

面对上述种种,有些团队就会放弃对某些研发过程的坚持。当然,即使没有上述种种,能够把所有研发过程做到位的国内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凤毛菱角。

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但是,对于有追求的团队来说,这就是挑战,就是理想。

上述的四种情况,除了第三种。我们都应该坚持做好间接价值过程。

第一种情况。应对方式是尽可能将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工具做。例如第一种情况中的重复功能,可以考虑以模板的方式生成,将代码走查的重点聚焦到相对复杂的流程。

第二种情况。首先就是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能很好的参与。如果上下游环节也能参与一下就更理想了。当然,每个人加入一个新团队,都需要一点成长的时间。就个人的体会而言,敏捷团队运作方式,对个人能力的迅速成长很有帮助。但是需要小心敏捷团队的人员考评(据说360环评比较好,没有实际操作过,不做评论)。另外,对于不适合团队的人员,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达不到要求的人员,该剔除还是得剔除,不能手软。

第三种情况。团队领导者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将无聊的过程数据对团队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好研发过程中最精华的部分。亲,如果你的团队领导是这样的,那你就幸福了。

5 对立还是统一

clip_p_w_picpath006

研发过程中,各角色:搞需求的、搞设计的、搞代码的、搞测试的、搞支持的本是同根生。却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相煎的不亦乐乎。在一定规模的公司尤为突出。

公司大了,一起煮酒论英雄的场景少了,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多了。

这事儿,良好的规章制度,清晰的角色分工好像都不太好解决。好像唯有超赞的企业文化,才是最优解。

回过头来看。理论上,如果分了这么多拨人,又有上下游“工序”关系,只要建立好各环节的输入输出质量标准即可。

可惜的是:

1) 需求,是自然语义,很难完全精确界定质量。

2) 代码。代码质量的评判,从来都是一个一直都存在,从未被解决的课题。

3) 测试。不是所有缺陷,都叫做BUG。只有测试出来的,暴露出来的才叫。有些可能在编码时就处于潜伏状态,甚至到产品退出市场可能还是这种状态。

正因为如此,为了进行质量管控,上下游“工序”的兄弟,在企业制度的号召下,某些时候就成了敌人:搞编码的人,提一堆需求缺陷;搞测试的人,提一堆代码缺陷。

那这事儿怎么玩呢?还得靠企业文化。当然,企业文化的背后,如要有给到位的薪水支撑,企业和员工共苦的氛围。如果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把研发团队的各个角色都整到像打了鸡血,大家都本着对最终用户负责的态度,并从这个态度出发,梳理各环节的目标和工作输出,最终做到各角色其乐融融,也不是难事。(当然,这里是作者在YY,实际上能做好这一点的,在大公司中屈指可数)

6 结语

在软件研发管理的实际工作,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必定会有各种纠结。但是,总有一些企业,可以超脱于这些纠结之外。这些,企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不想出来。如果你的公司具备了这样的特点,那就请兄台好好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