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西工大计算机学院复试问题整理

1. DMA

DMA是一种无须CPU参与就可以让外设与系统内存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的硬件机制1,而中断是指CPU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突发事件时必须暂停执行当前的程序,转去处理突发事件1。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中断方式是在每个数据传送完成之后中断CPU,而DMA方式则是在所要求传送的一批数据传送结束时中断CPU23。
中断方式靠程序传送,DMA方式靠硬件传送.
程序中断需要保护和恢复现场,DMA方式不需要保护现场4。
DMA方式的优先级高于程序中断的优先级

2. Linux

2.1 Linux 开机启动过程

Linux开机启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BIOS/UEFI阶段:计算机开机后,首先进入BIOS(或者UEFI)阶段,进行自检、初始化硬件等操作。其中,BIOS主要是针对早期的PC机,UEFI则是近年来新型计算机所采用的固件。
  2. boot loader阶段:BIOS/UEFI会从硬盘或者其他可启动设备中读取引导程序(boot loader),比如GRUB等。引导程序会读取并加载内核(kernel)和文件系统(file system)。
  3. 内核引导阶段:内核被加载后,开始进行初始化操作,例如初始化CPU、内存、设备驱动程序等。
  4. init阶段:内核初始化完毕后,会运行init进程,该进程会读取配置文件(如/etc/inittab)并启动其他进程。这个进程的作用是启动和管理所有其他的进程。
  5. 用户空间阶段:在init进程启动后,用户空间(user space)就启动了。此时,系统中的服务和应用程序可以运行了,比如各种服务(如网络服务、打印服务)和用户应用程序等。

总的来说,Linux开机启动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从硬件开始,逐步启动各个层次的软件组件,最终进入用户空间,完成系统的初始化。

2.2 Linux是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常用于服务器和嵌入式设备中。以下是Linux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点:

文件和目录操作命令:

ls:列出目录内容

cd:切换目录

mkdir:创建目录

rmdir:删除目录

cp:复制文件或目录

mv:移动文件或目录

rm:删除文件

touch:创建空文件

chmod: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chown: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和所属组

cat:查看文件内容

系统操作命令:

reboot:重启系统

shutdown:关闭系统

ps:查看系统进程

top: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

su:切换用户

sudo:以管理员权限执行命令

apt-get:安装、升级和删除软件包

service:管理系统服务

基本知识点:

文件系统:Linux使用树形结构的文件系统,根目录为"/",其他目录都是以根目录为起点的分支。

用户和权限管理:Linux是基于用户的安全模型,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个所有者和所属组,并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

Shell:Shell是Linux命令解释器,用户可以通过Shell执行命令和管理系统。

系统资源:Linux系统有很多资源,包括CPU、内存、磁盘空间等,了解如何管理这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掌握Linux的基本命令和基本知识点是使用Linux系统的基础,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系统和执行任务。

Linux总结

3.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是封装、继承、多态和抽象,它们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也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

  1. 封装:封装是指将数据和行为封装在一个单元内,对外部世界隐藏具体实现的细节,只公开一些接口供外部访问。封装可以实现对数据的保护和控制,提高程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继承:继承是指通过已有类派生出新类,新类具有了原有类的属性和方法。继承可以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性,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3. 多态:多态是指同一类型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不同的行为。多态可以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代码更具有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4. 抽象:抽象是指对具体事物的一种抽象描述,将事物中的共性属性和行为提取出来,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提高程序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在回答面试官关于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的问题时,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每个特性的含义、作用和具体实现方法,尽可能举例说明,展示自己对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需要注意语言清晰、思路清晰、条理清晰,以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开发中,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应用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现复杂的系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具体应用场景如下:

  1. 封装:封装可以实现对数据和行为的保护和控制,避免外部对数据进行不当操作,从而提高程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开发中,封装常常用于隐藏程序的实现细节,提供公开的接口供外部调用,例如Java中的类和方法就是封装的典型示例。

  2. 继承:继承可以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性,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在实际开发中,继承常常用于定义基类和派生类,基类中定义了共性的属性和方法,派生类可以继承基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重写,例如Java中的继承和接口就是继承的典型示例。

  3. 多态:多态可以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代码更具有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在实际开发中,多态常常用于实现接口、虚函数和抽象类等,可以让程序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不同的行为,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例如Java中的多态和方法重载就是多态的典型示例。

  4. 抽象:抽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提高程序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在实际开发中,抽象常常用于定义接口和抽象类等,可以抽象出系统中的共性部分,提高系统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例如Java中的接口和抽象类就是抽象的典型示例。

综上所述,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在实际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现复杂的系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面向对象的特性,合理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以提高程序的质量和效率。

4.编译原理

4.1 什么是编译器?它有哪些主要功能和组成部分?

编译器是一种程序,它能够把源程序(用某种高级语言写成)翻译成目标程序(用某种低级语言写成),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证源程序与目标程序在功能上等价。编译器的主要功能包括:对源程序进行分析、检查、优化、生成等价的目标程序等。编译器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前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中端(包括中间代码生成、优化等)、后端(包括目标代码生成、优化等)等。

4.2 什么是词法分析?它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词法分析是指把源程序划分为一个个最小有意义的单元(称为单词或记号),并给出每个单词所属类别及其属性值。词法分析的方法有:手工编写扫描器、使用正则表达式或者自动机来描述单词模式、使用工具如Lex/Flex来自动生成扫描器等。

4.3 什么是语法分析?它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语法分析是指根据给定的文法规则,把由单词组成的输入串构造出相应的句子结构,并检查输入串是否符合文法规则。语法分析的方法有:手工编写递归下降子程序、使用自顶向下或者自底向上方法来构造预测/移进归约/算符优先/LL/LR/LALR/SLR等类型的解析器、使用工具如Yacc/Bison来自动生成解析器等。

4.4 什么是语义分析?它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语义分析是指根据文法规则以及句子结构,对输入串进行含义方面 的检查,并收集必要信息以便于后续阶段使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有:使用属性文法或者注释文法来描述句子结构与含义之间的关系、使用综合属性或者继承属性来计算各个节点或者边缘位置上的属性值、使用符号表或者类型系统来存储变量名与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等。

4.5 什么是中间代码生成?它有哪些形式和优化技术?

中间代码生成是指把由句子结构表示的源程序转换成一种中间形式的代码,以便于后续阶段进行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的形式有:抽象语法树、三地址码、四元式、后缀表达式、P-代码等。中间代码的优化技术有:常量折叠、代数化简、公共子表达式消除、死代码删除、循环优化等。

4.6 什么是目标代码生成?它有哪些方法和工具?

目标代码生成是指把由中间代码表示的源程序转换成一种目标机器能够执行的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目标代码生成的方法有:使用模板匹配或者模式匹配来选择合适的指令序列、使用寄存器分配或者变量分配来确定操作数的位置、使用基本块或者流图来组织指令序列等。目标代码的优化技术有:指令调度、寄存器分配、指令选择等。

5. 操作系统

5.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是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桥梁,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资源,提供用户和应用程序的接口,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如下:

  1. 进程管理:进程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实例,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负责控制进程的创建、调度、切换、同步和通信等,以保证多个进程之间能够协调运行,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效率。

  2. 内存管理: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它负责管理内存的分配、回收、保护和共享等,以保证系统能够高效地使用内存资源,避免内存泄露和溢出等问题。

  3. 文件系统管理:文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磁盘、文件和目录等资源,提供文件读写、删除、复制、移动和共享等功能,以方便用户和应用程序管理和利用文件资源。

  4.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提供设备驱动程序和设备接口,以方便用户和应用程序使用各种设备资源。

  5. 用户接口:用户接口是操作系统与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它负责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如图形界面、命令行界面等。

综上所述,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资源,提供用户和应用程序的接口,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需要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现各种应用程序。

5.2 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常见的进程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时间片轮转、优先级调度等。各自的优缺点如下:

  • 先来先服务:非抢占式调度,适用于长作业,但容易产生饥饿现象。
  • 短作业优先:非抢占式调度,适用于短作业,但容易产生饥饿现象。
  • 时间片轮转:抢占式调度,适用于多用户系统,但容易出现上下文切换开销。
  • 优先级调度:抢占式调度,可以根据进程的优先级进行调度,但容易出现优先级翻转问题。

5.3 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技术有哪些,各自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

答:常见的存储管理技术包括连续分配、离散分配、虚拟内存等。它们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如下:

  • 连续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进程占用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区域。实现方式有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等。
  • 离散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分配给一个进程。实现方式有位图算法、空闲链表算法等。
  • 虚拟内存:将进程所需的部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其余部分存储在磁盘等外部存储器中,实现了对内存的扩展。实现方式有分页式、分段式、段页式等。

5.4 操作系统的并发控制技术有哪些,各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常见的并发控制技术包括互斥、信号量、管程等。它们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下:

  • 互斥:通过对共享资源加锁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互斥访问。实现方式有软件锁、硬件锁等。
  • 信号量:通过对信号量的操作实现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控制,包括P操作和V操作。实现方式有二元信号量、计数信号量等。
  • 管程:提供了一些共享变量和一组操作这些变量的过程,通过管程的入口过程和出口过程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和同步操作。

5.5 操作系统的I/O管理技术有哪些,各自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

答:常见的I/O管理技术包括中断驱动、DMA传输、缓存技术等。它们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如下:

  • 中断驱动:通过中断请求和中断响应的方式实现对I/O设备的管理。当设备完成一个操作时,会产生中断请求,操作系统通过中断处理程序响应中断并处理相应的I/O请求。
  • DMA传输:通过DMA控制器实现对I/O设备的直接访问,可以减少CPU的占用时间。
  • 缓存技术:通过预读和缓存的方式提高I/O设备的访问速度和效率,可以减少I/O操作的次数和时间。

5.6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机制有哪些,各自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机制是指操作系统为了保护系统资源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性和保护机制:

  1.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指操作系统通过对系统资源进行访问权限的控制,来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资源。在访问控制中,用户需要提供正确的身份验证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等,才能访问资源。实现方式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强制访问控制(MAC)和基于自主访问控制(DAC)等。
  2. 文件系统安全:文件系统安全是指操作系统通过访问控制和文件加密等手段,来保护文件和文件系统的安全性。在文件系统安全中,操作系统会对文件进行权限控制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或篡改文件内容。
  3. 进程隔离:进程隔离是指操作系统通过进程之间的隔离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在进程隔离中,操作系统通过运行进程时设置不同的内存空间、文件系统和网络连接等,防止恶意进程对其他进程或系统资源造成破坏。
  4. 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指操作系统通过对内存的访问控制和虚拟内存等技术,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在内存保护中,操作系统会对进程的内存空间进行隔离和保护,防止进程访问不属于自己的内存区域。
  5. 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操作系统记录和分析系统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在安全审计中,操作系统会记录用户的登录信息、系统配置更改、文件访问和修改等事件,以便系统管理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5.7 虚拟性

操作系统的虚拟性指的是操作系统对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使得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硬件资源,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好的资源管理和隔离。

操作系统可以对多种硬件资源进行虚拟化,包括 CPU、内存、硬盘和网络等。下面以 CPU 和内存为例,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虚拟性:

  1. CPU 虚拟化

在单个 CPU 上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时,操作系统需要对 CPU 进行虚拟化,以实现多任务处理。操作系统通过时间片轮转算法,将 CPU 的时间分配给不同的应用程序,让它们轮流执行。由于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 CPU,因此可以实现资源隔离和安全性。

  1. 内存虚拟化

在单个计算机上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时,操作系统需要对内存进行虚拟化,以便让每个应用程序看到自己独立的内存空间。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内存管理技术,将物理内存空间映射到虚拟内存空间中,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内存空间。这样,即使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同一个物理内存,也可以实现资源隔离和安全性。

  1. 硬盘虚拟化

操作系统可以对硬盘进行虚拟化,以实现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同一个物理硬盘。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系统的管理,将硬盘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让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硬盘空间。这样可以避免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冲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网络虚拟化

操作系统可以对网络进行虚拟化,以实现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同一个网络资源。操作系统通过虚拟网络技术,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网络,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网络。这样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保证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和隔离。

  1. GPU 虚拟化

随着图形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GPU 虚拟化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操作系统可以对 GPU 进行虚拟化,以实现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同一个 GPU 资源。操作系统通过虚拟 GPU 技术,将物理 GPU 划分为多个虚拟 GPU,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虚拟 GPU。这样可以提高 GPU 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保证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和隔离。

总之,操作系统的虚拟性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可以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管理和隔离,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从操作系统的功能角度来看,操作系统的虚拟性是指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虚拟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计算环境。虚拟化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CPU虚拟化: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创建多个虚拟CPU,从而让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在同一个物理CPU上。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会为每个虚拟CPU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和I/O设备,并通过调度算法来管理它们之间的资源分配。
  2. 存储器虚拟化: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内存空间分割成多个虚拟内存空间,并为每个程序分配独立的虚拟内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通过页表等数据结构来管理虚拟内存空间和物理内存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
  3. I/O设备虚拟化: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I/O设备抽象成虚拟设备,为每个虚拟设备分配独立的I/O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通过虚拟设备驱动程序来管理虚拟设备和物理设备之间的通信。

通过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可以将物理资源虚拟化为多个虚拟资源,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这种虚拟化技术的好处是可以让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在同一个物理计算机上,从而节约了硬件资源的使用,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虚拟化技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计算环境,让用户在这个环境中运行自己的应用程序,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硬件资源的具体细节。这种虚拟化技术的好处是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对底层硬件资源的依赖性,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关注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

5.8 异步性

操作系统的异步性指的是系统中的多个进程或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不需要等待其他进程或线程完成某个操作,而是可以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这种异步性是操作系统中重要的特性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特点:

  1. 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速度
    操作系统的异步性可以使得多个进程或线程可以在同一处理器上并发执行,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速度。例如,当某个进程或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等待某个输入或输出操作完成时,系统可以切换到其他进程或线程继续执行,从而避免了等待时间的浪费。
  2. 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异步性可以使得系统在等待某个操作完成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他进程或线程继续使用系统资源,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当某个进程或线程在等待磁盘读写操作完成时,系统可以切换到其他进程或线程继续执行,从而充分利用了处理器资源。
  3.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异步性可以使得系统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可以快速响应和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当某个进程或线程出现错误或异常时,系统可以及时终止该进程或线程,而不会影响其他进程或线程的运行。
  4. 需要处理竞争状态和同步问题
    异步性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多个进程或线程可能会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导致竞争状态和同步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操作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同步和互斥机制,例如信号量、互斥锁等,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操作系统的异步性是一种重要的特性,它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响应速度、资源利用率、可靠性和稳定性,但同时也需要处理竞争状态和同步问题,需要操作系统提供相应的同步和互斥机制。

5.9 分段和分页的区别

分段和分页都是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的技术,但是有以下区别:

分页是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片(即页),然后装入内存1。分页对程序员是透明的,由系统自动完成2。分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非连续分配,解决内存碎片问题3。
分段是用户可以把自己的作业按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是从0开始编址,并有自己的名字和长度1。分段需要程序员显式划分每个段2。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和保护,反映程序的逻辑结构3。
分页的地址空间是一维的,由页号和页内偏移量组成3。分段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由段号和段内偏移量组成3。

5.10 虚拟内存

虚拟存储可以实现,是因为它利用了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特性,使得计算机在使用虚拟内存时能够将物理内存和外部存储器进行有效的组合利用。具体来说,虚拟存储可以实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分页技术:操作系统使用分页技术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分成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每个页都可以被存储在物理内存或硬盘上。通过分页技术,可以将程序执行时所需的页从硬盘上读取到物理内存中,并在程序不需要时将其释放,从而实现了物理内存的动态分配和管理。

页面置换算法: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需要使用页面置换算法将部分内存中的页面换出到硬盘上,从而腾出物理内存以供其他程序使用。页面置换算法通常采用最近最少使用(LRU)算法、先进先出(FIFO)算法等,它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物理内存和硬盘之间的数据交换。

虚拟地址映射:虚拟存储使用虚拟地址来访问内存,操作系统负责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上。这样,程序员可以使用连续的虚拟地址空间编写程序,而不需要考虑物理内存的实际情况。

内存保护:虚拟存储可以实现对程序和数据的保护。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地址映射和硬件机制,将不同的程序和数据隔离开来,避免它们之间的干扰和非法访问。
综上所述,虚拟存储可以实现,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特性,通过合理地管理和调度物理内存和外部存储器,让计算机能够在有限的物理内存下运行更多的程序,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虚拟内存是一种计算机内存管理技术,它将计算机内存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分离,使得计算机能够在物理内存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够正常运行程序。虚拟内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可用内存:虚拟内存允许将部分程序或数据存储在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中,从而扩大了计算机可用内存的大小。

提高内存利用率:由于虚拟内存将物理内存和硬盘空间结合起来,可以让计算机更加合理地利用内存资源,从而提高内存利用率。

实现多任务处理:虚拟内存可以让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每个程序都有独立的虚拟内存空间,互相之间不会干扰,从而实现多任务处理。

保护程序和数据:虚拟内存可以将每个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隔离开来,从而保障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总之,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方便程序员编写和调试程序。

6. 计算机组成原理

6.1 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电脑设计概念结构123。它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4。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CPU中,存储器可以存放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于接收外部信息,输出设备用于显示处理结果5。

冯诺依曼结构的特点是:

程序指令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同一个存储器中,按地址区分5。
程序指令和数据的传送是通过总线进行的,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的字长5。
程序指令按顺序执行,除非遇到转移指令6。
这种结构简单易行,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

存储器的容量受到地址线数目的限制5。
程序指令和数据不能同时访问存储器,造成访问冲突5。
串行执行程序限制了计算机的性能6。
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6.2

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组成,以及它们的互连方式和控制方式。

  2. 计算机指令系统:包括操作码、操作数、寻址方式、指令格式等内容,它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接口。

  3. 计算机总线技术:指计算机内部各种硬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的通道和协议。

  4. 存储技术和层次结构:主要包括内存和外存存储技术,以及它们的访问速度、容量、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各种层次的存储器之间的关系和管理方式。

  5. 输入输出技术:包括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接口标准、数据传输方式和控制方式等内容,还包括输入输出系统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和优化策略。

  6. 计算机体系结构优化:主要研究对计算机硬件、指令系统和软件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计算机性能、降低成本和能源消耗等目的,包括指令级并行、线程级并行、向量运算、多核处理器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多个方面,旨在探究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优化方法,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总线 总线是一种连接计算机内部各种设备的通信结构,用于传输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

总线(Bus)是计算机系统中连接各种硬件设备的一种通信结构,它是一组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的电线或导线,用于实现计算机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总线通常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种类型,每种总线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1. 地址总线:用于传输计算机系统中设备的地址信息,告诉系统数据在哪里。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计算机系统能够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
  2. 数据总线:用于传输计算机系统中设备之间的数据信息,包括指令、数据、状态等信息。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计算机系统能够传输的数据位数。
  3. 控制总线:用于传输计算机系统中设备的控制信息,包括时序、状态、命令等信息。控制总线的宽度决定了计算机系统能够执行的操作种类和速度。

6.3 设计CPU

设计CPU的思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CPU架构和指令集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控制器+数据通路”的思路进行考虑1。首先要确定支持哪些指令,然后根据指令的功能和格式,设计相应的数据通路,包括寄存器、运算器、存储器等硬件模块。接着要设计控制器,根据指令的操作码和状态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数据通路中各个模块的工作。最后要对整个CPU进行验证和测试,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性能问题。

设计一个CPU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老师,我对设计CPU不太懂,我尝试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回答一下吧。

确定CPU的指令集架构:指令集架构是CPU的设计基础,包括CPU的寄存器、指令格式、地址模式、指令集等。指令集架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CPU的应用领域、性能要求、可扩展性等因素。

设计CPU的指令解码器:指令解码器用于将指令字节码解码成CPU内部的操作码和操作数,指令解码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指令集的复杂度、解码器的速度和成本等因素。

设计CPU的运算器和寄存器堆:运算器用于执行CPU的算术、逻辑运算等指令,寄存器堆用于存储CPU的状态和临时数据。运算器和寄存器堆的设计需要考虑到CPU的性能要求、功耗、面积等因素。

设计CPU的数据通路和控制器:数据通路用于实现CPU指令的数据流,控制器用于实现CPU指令的控制流。数据通路和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CPU指令的并发度、延迟、时序等因素。

进行验证和测试: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验证和测试以验证CPU的正确性和稳定性。验证和测试的过程包括仿真、测试程序的编写、性能测试等。

实现CPU的芯片设计:芯片设计是将CPU设计转换成硬件实现的过程,包括RTL设计、逻辑综合、布局布线、验证等过程。芯片设计需要考虑到芯片的面积、功耗、时序等因素。

以上是设计一个CPU的基本步骤,实际的CPU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诸如缓存、流水线、乱序执行等复杂的技术和算法。设计一个高性能、高效能的CPU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

6.4 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是指不会被线程调度机制打断的操作,也就是不会发生上下文切换的操作12。这种操作一旦开始,就一直运行到结束,中间不会有任何干扰1。原子操作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竞态条件3。

原子操作的实现方式有两种:

利用硬件提供的原子指令,如CAS(比较并交换)34。
利用软件提供的互斥锁或信号量等同步机制32。

6.5 程序中断和调用子程序

程序中断和调用子程序是两种不同的程序执行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1. 程序中断

程序中断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由硬件或软件触发的一种中断信号,可以使得程序的执行被中断,转而去执行一段特定的代码,完成中断处理后再返回原来的程序继续执行。程序中断通常由硬件设备或操作系统触发,例如磁盘 I/O 操作完成、定时器到期、硬件故障等。

  1. 调用子程序

调用子程序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程序可以调用一个独立的函数或过程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且在任务完成后返回到原来的程序继续执行。调用子程序的过程中,程序需要将参数传递给子程序,并且可以将子程序返回的结果传递给原来的程序。

总的来说,程序中断和调用子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

  • 触发方式:程序中断由硬件或软件触发,而调用子程序是由程序主动调用。
  • 执行顺序:程序中断的执行顺序是先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处理完后再返回原来的程序执行;而调用子程序的执行顺序是先执行子程序,完成后再返回到原来的程序执行。
  • 参数传递:程序中断一般不需要传递参数,而调用子程序需要将参数传递给子程序。
  • 应用场景:程序中断通常用于处理硬件设备事件、操作系统异常等;而调用子程序通常用于模块化编程,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子任务来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程序中断和调用子程序都可以使得程序的执行被打断,但其触发方式和执行顺序等方面存在差异。

7. 数电

在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考研复试中,有关数字逻辑的问题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 布尔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布尔代数是一种基于真值的代数系统,其运算包括与、或、非、异或等。布尔代数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数字电路与逻辑表达式等。
  2.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区别和特点
    组合逻辑电路是一种只由组合逻辑门构成的电路,其输出只依赖于当前输入,不依赖于过去的输入或输出。时序逻辑电路则包含了触发器等时序逻辑元件,其输出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还依赖于过去的输入和输出。
  3. 数字逻辑门的种类和功能
    数字逻辑门包括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等,它们分别实现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
  4. 简单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简单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真值表法、卡诺图法、布尔代数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逻辑表达式化简为最简式,并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数字电路。
  5. 同步电路和异步电路的区别和特点
    同步电路是一种基于时钟信号同步的电路,其时序行为是可预测的,但时钟信号可能会成为系统的瓶颈。异步电路则不依赖于时钟信号,自主地进行计算,但需要考虑时序问题和同步机制。
  6. FPGA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场景
    FPGA是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它可以通过配置实现各种数字电路,具有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网络通信等领域。
    总之,考生需要对数字逻辑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应对考研复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数字逻辑相关问题。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是数字逻辑电路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有以下异同:
相同点:

  1. 两者都是数字逻辑电路,都由数字逻辑门组成。
  2. 两者都可以使用布尔代数和逻辑运算来描述和分析。
  3. 两者都可以用于实现各种数字逻辑功能。
    不同点:
  4. 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只与当前输入有关,不受过去输入或输出的影响,而时序逻辑电路的输出可以受到过去输入或输出的影响。
  5. 组合逻辑电路的延迟时间只取决于门延迟和连接电缆的传输速度,而时序逻辑电路的延迟时间不仅取决于门延迟和连接电缆的传输速度,还取决于时序元件(例如触发器)的延迟时间。
  6.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通常只需要使用真值表或卡诺图等方法即可,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则需要考虑时序问题和同步机制,相对复杂。
  7. 组合逻辑电路常用于实现逻辑运算、加法器、减法器等功能,而时序逻辑电路主要用于实现时序控制、计数器、状态机等功能。
    综上所述,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实现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8. 数据库

8.1

数据库是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方便数据的共享和查询等操作。

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的组织方式不同。关系型数据库使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数据,并通过关系建立不同表格之间的关联;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则通过键值对的方式来组织数据,通常不需要事先定义数据结构。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是数据结构清晰、数据一致性高,但在处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时性能较差;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是性能高,但数据结构比较灵活,数据一致性较难保证。

SQL语言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缩写,是一种用于访问和管理关系型数据库的语言。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SELECT、FROM、WHERE、GROUP BY、HAVING、ORDER BY等关键字,用于查询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确定数据库的需求和目标、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创建数据库和表、定义表格中的字段、确定表格之间的关系等步骤。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确保数据库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数据库性能优化的方面包括查询优化、索引优化、表设计优化、服务器优化等。其中查询优化主要通过SQL语句的优化、查询计划的优化等方式来提高查询效率;索引优化主要通过创建合适的索引来加速查询;表设计优化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避免大字段等方式来减少数据存储的空间;服务器优化主要包括调整服务器参数、优化硬件配置等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8.2 第一二三四范式

数据库的第一、二、三、四范式是指在设计关系数据库时需要遵循的一些规范,下面是每个范式的简要介绍:

第一范式(1NF)

第一范式指的是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个属性都是原子性的,即不可再分的。也就是说,每个属性都只包含一个值,不允许多个值的组合作为一个属性的值。例如,一个学生的信息中,姓名、性别、年龄等都应该是原子性的属性,不能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属性。

第二范式(2NF)

第二范式指的是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个非主键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每个非主键属性都与主键有一个唯一的对应关系。例如,一个学生的成绩信息中,成绩应该与学生的学号对应,而不是与学生的姓名对应。

第三范式(3NF)

第三范式指的是关系数据库中的每个非主键属性都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也就是说,每个非主键属性都只与主键有关系,而不与其他非主键属性有关系。例如,一个学生的信息中,学生的姓名和年龄应该与学生的学号有关系,而不应该与学生的成绩有关系。

第四范式(4NF)

第四范式是指关系数据库中,每个多值依赖都被分解为单值依赖。也就是说,每个属性都只依赖于主键,而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例如,一个学生的信息中,学生的家庭地址与学生的电话号码应该分成两个表,避免多值依赖的情况。

总的来说,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和第四范式都是为了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性而提出的,合理地遵循这些范式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8.3 锁 / 封锁协议

数据库中常见的锁包括以下几种:

​ 共享锁(Shared Lock)

共享锁也称为读锁,当一个事务在读取某个数据时,可以对该数据加上共享锁,其他事务也可以对该数据加上共享锁,但是不允许有事务对该数据进行修改操作,直到该事务释放共享锁。

​ 排他锁(Exclusive Lock)

排他锁也称为写锁,当一个事务对某个数据进行修改操作时,需要对该数据加上排他锁,其他事务不能对该数据加上共享锁或排他锁,直到该事务释放排他锁。

​ 行级锁(Row-Level Lock)

行级锁是一种更细粒度的锁,它可以锁定表中的某一行数据,只有持有该行锁的事务才能对该行进行修改操作,其他事务需要等待该事务释放锁后才能对该行进行修改操作。

​ 页级锁(Page-Level Lock)

页级锁是一种介于表级锁和行级锁之间的锁,它可以锁定表中的某一页数据,只有持有该页锁的事务才能对该页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操作,其他事务需要等待该事务释放锁后才能对该页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操作。

​ 表级锁(Table-Level Lock)

表级锁是一种最粗粒度的锁,它可以锁定整张表,只有持有该表锁的事务才能对该表进行修改操作,其他事务需要等待该事务释放锁后才能对该表进行修改操作。

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锁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性。

8.4 数据库完整性

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在数据库中的正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也就是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与现实世界中对应的实体和关系是一致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指为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而规定的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数据库约束来实现。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包括:

  1. 实体完整性约束(Entity Integrity Constraint):主键不能为NULL,即每个实体必须有一个唯一标识。

  2. 参照完整性约束(Referential Integrity Constraint):在外键约束下,不能删除或修改父表中的主键,除非所有子表中的外键都为空或引用了新的主键值。

  3. 域完整性约束(Domain Integrity Constraint):用于限制数据类型、取值范围和格式等。

  4. 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User-defined Integrity Constraint):根据具体业务逻辑和需求,自定义数据完整性约束。

  5. 断言完整性约束(Assertion Integrity Constraint):指定一个SQL表达式,用于限制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完整性约束可以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会出现非法或不符合业务规则的情况,从而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在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中,数据完整性约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8.5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数据库中数据结构、数据之间关系以及数据操作的一种抽象化工具。常见的数据库数据模型包括:

  1.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将数据组织成一颗树形结构,每个数据元素只有一个父元素和多个子元素。优点是操作效率高,但不够灵活,不适合复杂的数据结构。
  2. 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将数据组织成多个集合和记录的网络结构,每个记录可以连接多个集合。优点是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但难以维护和操作。
  3.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将数据组织成二维表格的形式,通过主键和外键关系连接不同的表格,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的查询请求。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就是基于关系模型的。
  4. 对象模型(Object-Oriented Model):将数据组织成对象的形式,每个对象包含数据和操作,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数据处理。但相比关系模型,对象模型的标准和应用较为有限。
  5. 半关系模型(Semi-Structured Model):将数据组织成一种层次化的结构,可以包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常用于Web应用中的XML和JSON数据处理。

不同的数据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业务需求,如层次模型适用于简单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对象模型适用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处理。在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中,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9. 数字图像

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简述其主要应用领域和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对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和理解的技术和方法。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医学影像、遥感、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其主要任务包括图像增强、图像恢复、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目标检测、模式识别等。
简述膨胀和腐蚀操作。
膨胀和腐蚀是两种基本的形态学操作,用于改变图像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膨胀操作是将物体与一个结构元素进行卷积,得到物体边缘向外扩张的结果;腐蚀操作是将物体与一个结构元素进行反卷积,得到物体边缘向内收缩的结果。这两种操作可以用于去除噪声、填充空洞、连接断裂等。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哪些?简述这些方法。
插值方法是指在已知离散数据点之间估计未知数据点的值的方法,常用于图像放大或缩小时保持图像质量。常用的插值方法有最近邻插值、双线性插值、双三次插值等。最近邻插值是指将未知数据点赋予最近邻数据点的值;双线性插值是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进行一次线性插值,然后再进行二次线性插值;双三次插值是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进行三次样条插值,然后再进行二次样条插值。

请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答: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对数字化表示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图像进行各种操作和变换,以改善其视觉效果或提取有用信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图像增强(改善图像质量)、图像恢复(消除噪声或失真)、图像分割(将感兴趣区域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特征提取(描述图像中物体或区域的特征)、模式识别(根据特征判断物体或区域属于哪一类)、内容理解(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含义)等。
请举例说明一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作用。答:一个例子是人脸识别技术,它可以通过对人脸图片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来实现身份验证或者人员检索等功能。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金融、社交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请谈谈您对于当前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发展趋势或挑战的看法。答:我认为当前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发展趋势是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性能和效率,并且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保证数据质量和安全性,如何平衡计算资源和能耗消耗,如何提高算法可解释性和可信度等。

1.什么是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是使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处理和存储的图像,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显示。

2.数字图像的常见格式有哪些?

常见的数字图像格式包括JPEG、GIF、PNG、BMP等。

3.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计算机视觉、数字娱乐等领域。

4.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分类等。

5.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哪些?

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锐化、降噪等。

6.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二值化是什么?

二值化是将图像转换为只包含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图像,通常可以通过根据像素强度进行阈值处理来实现。

7.数字图像中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有哪些?

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边缘检测、角点检测、纹理分析等。

8.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的分类算法有哪些?

常用的图像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等。

请简单介绍一下图像增强的目的和方法。答:图像增强是指对图像进行处理,以改善其视觉效果或者适应特定应用需求。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提高图像中感兴趣区域或特征的可见性,或者消除不需要的信息或噪声。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空间域方法和频率域方法。空间域方法是直接对图像中每个像素进行操作,比如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空间滤波等。频率域方法是先将图像转换到频率域(比如傅里叶变换),然后对频率分量进行操作,比如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同态滤波等。
请举例说明一个你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步骤。答:一个我感兴趣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它可以从低分辨率的输入图像重建出高分辨率的输出图像,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和细节。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输入图像生成一组子带或子区域;(2)对每个子带或子区域进行上采样,即放大到期望输出大小;(3)对每个上采样后的子带或子区域进行去模糊和去噪声处理;(4)将所有处理后的子带或子区域融合成最终输出图像。
请谈谈您为什么选择报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且选择数字图像处理作为您的研究方向。答:我选择报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是因为我认为这所学校在计算机领域有很好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能够给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我选择数字图像处理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有很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觉得数字图像处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价值,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广阔

10. 微机原理

问题一:什么是微处理器?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案一: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能够执行指令和数据处理。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组成。
问题二:什么是汇编语言?它与机器语言有什么区别?
答案二:汇编语言是一种低级程序设计语言,它用助记符来表示指令和操作数。它与机器语言的区别在于,汇编语言更容易阅读和编写,但需要通过汇编程序转换成机器语言才能被微处理器执行。
问题三:什么是寻址方式?常见的寻址方式有哪些?
答案三:寻址方式是指定操作数地址的方法。常见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相对寻址、基址变址寻址等。
问题四:什么是中断?中断有哪些类型?
答案四:中断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由于某些事件发生而使微处理器暂停当前程序,转去执行另一个程序的过程。中断有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两种类型。内部中断是由微处理器自身产生的,如除法溢出、非法指令等。外部中断是由外部设备或软件产生的,如键盘输入、定时器到时等。
问题五:什么是伪指令?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案五:伪指令是一种特殊的汇编语言指令,它不会被翻译成机器码,而是用来告诉汇编程序如何进行汇编过程。例如,ORG伪指令用来指定程序开始地址;END伪指令用来标志程序结束;DB\DW\DD\DF\DT伪指令用来定义字节\字\双字\单精度浮点数\双精度浮点数型数据等
问题六:什么是总线?总线有哪些类型?

答案六:总线是一组用来传输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的导线。总线有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种类型。数据总线用来传输指令和数据;地址总线用来传输操作数的地址;控制总线用来传输微处理器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控制信号。

问题七:什么是宏指令?它与子程序有什么区别?

答案七:宏指令是一种由多条汇编语言指令组成的单条指令,它可以用一个助记符来表示。它与子程序的区别在于,宏指令在汇编过程中会被展开成对应的多条指令,而子程序在汇编过程中不会被展开,而是通过调用和返回指令来执行。

问题八:什么是DMA接口?它有哪些优点?

答案八:DMA接口是一种直接存储器访问接口,它可以使外部设备直接与内存进行数据交换,而不需要经过微处理器。它有以下优点:

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减少了微处理器的负担。
减少了中断次数,提高了系统效率。
可以实现多个设备同时进行DMA操作,提高了系统并行性。
问题九:如何在计算机上运行汇编程序?

答案九:要在计算机上运行汇编程序,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编写源程序,即用汇编语言书写程序,并保存为.asm文件。
调用汇编程序,将源程序翻译成机器码,并生成.obj文件。
调用链接程序,将.obj文件与其他库文件或目标文件链接起来,并生成.exe文件。
运行.exe文件,在命令行或图形界面下执行可执行文件。

11.语言篇

11.1数组和指针的区别:

  1. 定义方式:数组的定义需要指定元素的数量和类型,而指针的定义只需要指定指针所指向的数据类型。
  2. 内存分配:数组在定义时就会分配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而指针在定义时并不会分配内存空间,只有在使用时才会根据需要分配内存空间。
  3. 取值方式:数组的元素可以通过下标索引来访问,而指针需要通过解引用操作符 * 来访问所指向的值。
  4. 大小限制:数组的大小是固定的,无法改变,而指针可以动态地指向不同的内存地址,从而可以访问不同大小的数据。
  5. 运算符:数组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不能进行赋值操作,而指针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和赋值操作。

11.2 类和对象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类和对象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类是一种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它包含了一组数据和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的方法。类可以看作是一个模板或者蓝图,用来描述某种具体对象的特征和行为。通过定义类,我们可以封装数据和行为,并且可以创建多个对象来使用这些数据和行为。

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它是在内存中分配了空间,并且按照类的描述初始化了数据。对象包含了类中定义的所有数据和方法,可以通过调用对象的方法来操作这些数据。每个对象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数据不会相互影响。

类和对象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一个类可以包含多个对象,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数据和方法,但它们共享同一个类定义的方法和数据。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我们通常首先定义一个类,然后创建多个对象来使用这个类的方法和数据。类和对象的概念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数据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从而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程序的代码。

11.3 函数调用

调用函数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将函数调用参数压入栈中。在函数调用前,需要将函数的参数依次压入栈中,以便在函数中获取参数值。
  2. 存储当前函数的返回地址。在函数调用前,需要将当前函数的返回地址存储起来,以便在函数执行完毕后返回到调用该函数的位置。
  3. 跳转到函数的入口地址。在函数调用时,需要跳转到函数的入口地址开始执行函数体。
  4. 在函数栈中分配空间。在函数调用时,需要在函数栈中分配一定的空间,以便存储函数的局部变量、返回值和其他临时值。
  5. 执行函数体。在跳转到函数的入口地址后,开始执行函数体中的代码。
  6. 返回到调用函数的位置。在函数执行完毕后,需要将返回值存储到指定的位置,并跳转回调用该函数的位置,继续执行原来的代码。
  7. 释放函数栈空间。在函数执行完毕后,需要释放函数栈中分配的空间,以便其他函数可以使用该空间。

以上是函数调用的基本实现过程,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可能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但总体的实现思路是相似的。在程序设计中,函数调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程序结构,良好的函数调用实现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1.4 汉诺塔问题

汉诺塔算法是一个经典的递归算法,用于解决汉诺塔问题。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其问题描述如下:

有三个柱子A、B、C,A柱子上有n个盘子,盘子大小不一,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现在需要将所有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移动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
  2. 盘子可以从A柱子移动到B柱子,也可以从B柱子移动到A柱子;
  3. 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面。

汉诺塔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递归,将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

  1. 将n-1个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B柱子;
  2. 将最大的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
  3. 将n-1个盘子从B柱子移动到C柱子。

递归终止条件是当只有一个盘子时,直接将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

以下是汉诺塔算法的伪代码实现:

void hanoi(int n, char A, char B, char C) {if (n == 1) {// 只有一个盘子时,将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move(A, C);} else {// 将n-1个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B柱子hanoi(n-1, A, C, B);// 将最大的盘子从A柱子移动到C柱子move(A, C);// 将n-1个盘子从B柱子移动到C柱子hanoi(n-1, B, A, C);}
}

其中,参数n表示需要移动的盘子数,A、B、C表示三个柱子的名称,move函数用于将盘子从一个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

汉诺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2n),因为每移动一个盘子需要2次操作,而总共需要移动的次数是2n-1次。因此,在处理大规模的汉诺塔问题时需要注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11.5 深拷贝与浅拷贝

深拷贝和浅拷贝是复制对象时常用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区别在于复制后的对象是否与原对象共享同一内存地址。

浅拷贝是指在复制对象时,只复制对象的引用,而不是对象本身。也就是说,复制后的对象与原对象共享同一内存地址,对其中一个对象的修改会同时影响到另一个对象。浅拷贝通常使用赋值操作符(=)或拷贝构造函数来实现。

例如,假设有一个数组a,它包含三个整数元素,然后使用浅拷贝方式将数组a复制到数组b中:

int a[] = {1, 2, 3};
int* b = a; // 浅拷贝,b和a共享同一内存地址

在上面的代码中,数组b实际上只是指向数组a的引用,对b或a的修改都会影响到另一个数组。

相比之下,深拷贝是指在复制对象时,同时复制对象本身以及对象所包含的所有成员变量和指针指向的对象。这样复制后的对象与原对象就不再共享内存地址,对其中一个对象的修改不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深拷贝通常需要自定义拷贝构造函数或者重载赋值操作符(=)来实现。

例如,假设有一个类MyClass,它包含一个指向动态分配内存的指针p,然后使用深拷贝方式将对象a复制到对象b中:

class MyClass {
public:int* p;MyClass() { p = new int(0); }MyClass(const MyClass& other) { p = new int(*other.p); } // 深拷贝构造函数~MyClass() { delete p; }
};MyClass a;
MyClass b = a; // 深拷贝,b和a不共享内存地址

在上面的代码中,使用自定义的深拷贝构造函数来实现对象的复制,复制后的对象b拥有自己的内存空间,与原对象a不共享内存地址。

12 项目

12.1 车牌识别

12.1.1 直线检测

直线检测是霍夫变换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进行直线检测。

​ 边缘检测

首先需要进行边缘检测,以获取图像中的边缘点。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包括Sobel算子、Canny算子等。

​ 构建霍夫空间

对于直线检测,霍夫空间一般由两个参数组成:直线的极角θ和距离ρ。对于每个边缘点(x, y),其在霍夫空间中的表示为:ρ = x * cos(θ) + y * sin(θ)。

为了更好地表示霍夫空间,通常需要对ρ和θ进行离散化,将其转换为整数。同时,由于ρ可能为负数,一般需要将ρ转换为非负整数。

​ 构建累加器数组

在霍夫空间中,每个参数组合对应着一条直线。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累加器数组,用于统计每条直线在霍夫空间中的投票数。

累加器数组的大小由ρ和θ的取值范围决定。一般情况下,θ的取值范围为0~180度,ρ的取值范围可以通过图像的大小和直线的长度来估计。

​ 投票

对于每个边缘点,根据其在霍夫空间中的表示,在累加器数组中相应的位置加1。这样,每条直线在累加器数组中的投票数就对应着直线在图像中经过的边缘点个数。

​ 寻找直线

在累加器数组中寻找投票数最高的位置,即为检测到的直线在霍夫空间中的参数值。然后,根据参数值反推出直线在图像中的位置,即为检测到的直线。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多条直线并列的情况。因此,需要设置一个阈值,只有当投票数超过阈值才认为该直线存在。

以上就是直线检测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图像和应用场景可能需要针对性地调整参数和阈值,以获得更好的检测效果。

12.1.2 OpenCV 常用函数

OpenCV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视觉库,提供了许多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的函数和工具。下面介绍一些OpenCV中常用的函数:

  1. imread(filename, flags)

    读取图像文件,返回一个Numpy数组表示图像。filename为图像文件路径,flags指定读取方式(例如彩色图像、灰度图像等)。

  2. imshow(winname, mat)

    在窗口中显示图像。winname为窗口名称,mat为待显示的图像。

  3. imwrite(filename, img)

    将图像保存为文件。filename为保存路径,img为待保存的图像。

  4. cvtColor(src, code)

    将图像从一种颜色空间转换为另一种颜色空间。src为待转换的图像,code指定转换方式(例如BGR到灰度、BGR到HSV等)。

  5. resize(src, dsize[, dst[, fx[, fy[, interpolation]]]])

    改变图像大小。src为待调整大小的图像,dsize为目标大小,dst为输出图像(可选),fx和fy为在每个方向上的缩放比例(可选),interpolation指定缩放方式。

  6. GaussianBlur(src, ksize, sigmaX[, dst[, sigmaY[, borderType]]])

    对图像进行高斯模糊处理。src为待模糊的图像,ksize为高斯核大小,sigmaX和sigmaY为高斯核在x和y方向上的标准差,dst为输出图像(可选),borderType指定边界处理方式。

  7. Canny(image, threshold1, threshold2[, edges[, apertureSize[, L2gradient]]])

    使用Canny算子检测图像边缘。image为待检测的图像,threshold1和threshold2为两个阈值,edges为输出边缘图像(可选),apertureSize为Sobel算子大小(可选),L2gradient指定梯度计算方式(可选)。

  8. HoughLines(image, rho, theta, threshold[, lines[, srn[, stn[, min_theta[, max_theta]]]]])

    使用霍夫变换检测直线。image为待检测的图像,rho和theta为霍夫空间的参数,threshold为投票阈值,lines为输出检测到的直线(可选),srn和stn为霍夫空间的分辨率(可选),min_theta和max_theta为直线角度的范围(可选)。

  9. matchTemplate(image, templ, method[, result[, mask]])

    使用模板匹配算法,在图像中寻找与模板最相似的区域。image为待匹配的图像,templ为模板图像,method为匹配方法(例如平方差匹配、归一化平方差匹配等),result为输出匹配结果(可选),mask为掩码图像(可选)。

以上是OpenCV中常用的一些函数,还有许多其他的函数和工具可供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算法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函数和参数,具体选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相关文章:

  • 第6章 智能租房——前期准备
  • 第59讲订单数据下拉实现
  • 《剑指 Offer》专项突破版 - 面试题 36 : 详解后缀表达式(C++ 实现)
  • Android 11 webview webrtc无法使用问题
  • 《Django+React前后端分离项目开发实战:爱计划》 03 理解项目结构
  • 【More Effective C++】条款2:使用C++转型操作符
  • 微服务OAuth 2.1扩展额外信息到JWT并解析(Spring Security 6)
  • 力扣231. 2 的幂(数学,二分查找,位运算)
  • 亚马逊认证考试系列 - 知识点 - LightSail介绍
  • 网络选择流程分析(首选网络类型切换流程)
  • Git中为常用指令配置别名
  • 【漏洞复现】狮子鱼CMS某SQL注入漏洞01
  • 服务器禁用了请求中指定的方法
  • Gateway API 实践之(九)FSM Gateway 的双向 TLS
  • vue3 之 商城项目—详情页
  • Android单元测试 - 几个重要问题
  • css的样式优先级
  • eclipse(luna)创建web工程
  • ES6核心特性
  • golang 发送GET和POST示例
  • js学习笔记
  • Mybatis初体验
  • npx命令介绍
  • Redash本地开发环境搭建
  • springMvc学习笔记(2)
  • Spring声明式事务管理之一:五大属性分析
  • tensorflow学习笔记3——MNIST应用篇
  • 极限编程 (Extreme Programming) - 发布计划 (Release Planning)
  • 配置 PM2 实现代码自动发布
  • 实现菜单下拉伸展折叠效果demo
  • 学习使用ExpressJS 4.0中的新Router
  • 一天一个设计模式之JS实现——适配器模式
  • 2017年360最后一道编程题
  • !$boo在php中什么意思,php前戏
  • # 数论-逆元
  • #QT(TCP网络编程-服务端)
  • #QT(串口助手-界面)
  • (3)(3.5) 遥测无线电区域条例
  • (Demo分享)利用原生JavaScript-随机数-实现做一个烟花案例
  • (附源码)springboot高校宿舍交电费系统 毕业设计031552
  • (附源码)计算机毕业设计ssm电影分享网站
  • (力扣)循环队列的实现与详解(C语言)
  • (免费领源码)python+django+mysql线上兼职平台系统83320-计算机毕业设计项目选题推荐
  • (篇九)MySQL常用内置函数
  • (学习日记)2024.02.29:UCOSIII第二节
  • (原创) cocos2dx使用Curl连接网络(客户端)
  • (原創) 人會胖會瘦,都是自我要求的結果 (日記)
  • .NET 4.0中的泛型协变和反变
  • .NET 4.0中使用内存映射文件实现进程通讯
  • .NET delegate 委托 、 Event 事件
  • .net 中viewstate的原理和使用
  • /usr/lib/mysql/plugin权限_给数据库增加密码策略遇到的权限问题
  • @Data注解的作用
  • @html.ActionLink的几种参数格式
  • @manytomany 保存后数据被删除_[Windows] 数据恢复软件RStudio v8.14.179675 便携特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