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融合transformer和对抗学习的多变量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算法TranAD论文和代码解读...

一、前言

今天的文章来自VLDB

TranAD: Deep Transformer Networks for Anomaly Detection in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Data

e96a54bcf5f8b7e651cc9e0266bff553.png
  •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201.07284v6.pdf

  • 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imperial-qore/TranAD

二、问题

在文章中提出了对于多变量异常检测的几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1. 缺乏异常的label

  2. 大数据量

  3. 在现实应用中需要尽可能少的推理时间(实时速度要求高)

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TranAD,该模型使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序列编码器,利用数据中更广泛的时间趋势快速推断。TranAD使用基于score的自适应来实现鲁棒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以及通过adversarial training以获得稳定性。此外,模型引入元学习(MAML)允许我们使用有限的数据来训练模型。

三、方法

3.1 问题定义

一个时间序列d28716097400c3fad1dad3139bbcdbeb.png因为是多变量时间序列,每一个X是一个大小为m的向量,即该序列有m个特征。

该工作定义了两种任务

  1. Anomaly Detection(检测):给予一个序列来预测目前时刻的异常情况(0或者1),1代表该数据点是异常的。

  2. Anomaly Diagnosis(诊断): 文中这块用denote which of the modes of the datapoint at the 𝑡-th timestamp are anomalous.来描述,其实就是判断是哪几个维度的特征(mode)导致的实体的异常,诊断到维度模式的程度。

3.2 数据预处理

对数据做normalize,数据的保存形式,是一个实体一个npy文件,维度是(n, featureNum)

2f719176b829e3f3c0524496a91bc6d1.png

对数据进行滑窗,这里对于windowSize之前的数据并不舍去,而是用前面的数据直接复制,代码如下:

windows = []; w_size = model.n_window
 for i, g in enumerate(data): 
  if i >= w_size: w = data[i-w_size:i]
  else: w = torch.cat([data[0].repeat(w_size-i, 1), data[0:i]])

3.3 模型

先看一下transformer的模型图。

432eb676e9e9acc1121b905f40c7a091.png

模型本身和TranAD除了有两个decoder其他基本上完全一样,这里结构不赘述了,具体看

  • transformer的论文: https://arxiv.org/pdf/1706.03762.pdf

  • 代码:https://pytorch.org/docs/stable/generated/torch.nn.Transformer.html (推荐看官方的trasnformer代码,直接看源码实现)

TranAD也省去了decoder中feed forward后的add&Norm,softmax也更改为sigmoid,文中提到sigmoid是把输出的数据拟合到输入数据的归一化状态中,即【0, 1】范围内。89f2292bd662e00ac2b8d3489356d255.png

这个图其实十分清晰,这个方法最大的创新不在模型本身,甚至模型没什么改动,主要引入了对抗训练的思想 解释下其中的变量

  • W为输入的窗口数据(前面数据预处理页提到了窗口数据的生成)

  • Focus Score是和W一样维度的变量,在第一阶段为0矩阵,第二阶段是通过W和O1的计算得出

  • C W的最后一个窗口数据

这个C变量,文中这样说。

f4ef95e9ca715e59531b05542498e5bc.png

其实看给的代码最好理解

elif 'TranAD' in model.name:
  l = nn.MSELoss(reduction = 'none')
  data_x = torch.DoubleTensor(data); dataset = TensorDataset(data_x, data_x)
  bs = model.batch if training else len(data)
  dataloader = 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 = bs)
  n = epoch + 1; w_size = model.n_window
  l1s, l2s = [], []
  if training:
   for d, _ in dataloader:
    local_bs = d.shape[0]
    window = d.permute(1, 0, 2) // 这个就是W
    elem = window[-1, :, :].view(1, local_bs, feats)  // 这个就是C
    z = model(window, elem)
    l1 = l(z, elem) if not isinstance(z, tuple) else (1 / n) * l(z[0], elem) + (1 - 1/n) * l(z[1], elem)
    if isinstance(z, tuple): z = z[1]
    l1s.append(torch.mean(l1).item())
    loss = torch.mean(l1)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retain_graph=True)
    optimizer.step()
   scheduler.step()
   tqdm.write(f'Epoch {epoch},\tL1 = {np.mean(l1s)}')
   return np.mean(l1s), optimizer.param_groups[0]['lr']

这里比较大的创新在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训练。

  • 第一阶段:为了更好的重构序列数据,和大部分encoder-decoder模型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

  • 第二阶段:引入对抗性训练的思想。

解读这个训练阶段之前,先把模型代码过一下。

class TranA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feats):
  super(TranAD, self).__init__()
  self.name = 'TranAD'
  self.lr = lr
  self.batch = 128
  self.n_feats = feats
  self.n_window = 10
  self.n = self.n_feats * self.n_window
  self.pos_encoder = PositionalEncoding(2 * feats, 0.1, self.n_window)
  encoder_layers = TransformerEncoderLayer(d_model=2 * feats, nhead=feats, dim_feedforward=16, dropout=0.1)
  self.transformer_encoder = TransformerEncoder(encoder_layers, 1)
  decoder_layers1 = TransformerDecoderLayer(d_model=2 * feats, nhead=feats, dim_feedforward=16, dropout=0.1)
  self.transformer_decoder1 = TransformerDecoder(decoder_layers1, 1)
  decoder_layers2 = TransformerDecoderLayer(d_model=2 * feats, nhead=feats, dim_feedforward=16, dropout=0.1)
  self.transformer_decoder2 = TransformerDecoder(decoder_layers2, 1)
  self.fcn = nn.Sequential(nn.Linear(2 * feats, feats), nn.Sigmoid())

 def encode(self, src, c, tgt):
  src = torch.cat((src, c), dim=2)
  src = src * math.sqrt(self.n_feats)
  src = self.pos_encoder(src)
  memory = self.transformer_encoder(src)
  tgt = tgt.repeat(1, 1, 2)
  return tgt, memory

 def forward(self, src, tgt):
  # Phase 1 - Without anomaly scores
  c = torch.zeros_like(src)
  x1 = self.fcn(self.transformer_decoder1(*self.encode(src, c, tgt)))
  # Phase 2 - With anomaly scores
  c = (x1 - src) ** 2
  x2 = self.fcn(self.transformer_decoder2(*self.encode(src, c, tgt)))
  return x1, x2

从代码可以看出来,虽然图中画的Window Encoder对于Decoder1和2来说是shared,但其实是分开的。

分别用transformer_decoder1和transformer_decoder2实现的。

第一阶段   Input Reconstruction

很多传统的encoder-decoder模型经常不能够获取short-term的趋势,会错过一些偏差很小的异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两个阶段的方式来进行重构。

在第一阶段,模型的目标是生成和输入窗口数据近似的reconstruction。对于这个推断的偏差,称之为focus score,有助于Transformer Encoder内部的注意力网络提取时间趋势,关注偏差高的子序列。(理解其实就是用与真实值的残差去拟合偏差高的序列,在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下的focus score是0矩阵,与输入windows数据一致,输出O,与W计算L2 loss作为第一阶段的loss函数。

2ee10d698e3b66ff20609c77c17f6105.png

注意代码中的encode的部分,是将C和focus score直接concat再乘以sqrt(featureNum),之后再经过位置编码,其实文中只顺带说了一下而已,没有说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倾向于为了将C和focus score信息放在一起,已concat常见的尝试揉在了一起。

第二阶段

将第一阶段O1与W的L2 loss作为focus score,在进行之前的步骤。这可以在第二阶段调整注意力权重,并为特定输入子序列提供更高的神经网络激活,以提取短期的时间趋势(这句话是文中说的,和我前面的那里理解基本上差不多)。

之后算是比较重点的地方了,引入对抗训练的思想,来设计第二阶段的loss这个地方十分的绕,建议大家读读原文的3.4 Offline Two-Phase Adversarial Training的Evolving Training Objective部分

  • 第二个decoder尽力去区分输入和第一阶段decoder1的重建,所以是max O2这个L2 loss(这里就会有疑问,decoder1的重建不是O1吗?为啥要max ||O2-W||2? 这里我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其实他是一种条件近似转移,因为O1和O2再第一阶段都是近似W,那区别于第一阶段的decoder1的重建O1,其实就是区别于O2)

  • 第一个decoder尽力去通过创建一个接近W的O1来迷惑decoder2(其实就是想让这个focus score接近于0矩阵),其实就是min(W和O1),其实转移也就是min(W和O2),所以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2ae2b47e9710fd39b61c12bad4f9eab5.png

可以分解为:

d5b73e777f0dfc8e5b4676c4adc13844.png

再加上第一阶段的loss,总loss就是:

844c8d9998b1b21cd5548463df708bae.png

这里又对decoder1和decoder2做了明确的解释:

3b8261aa5591fa582c6c4ebdf0586cf1.png

看代码理解

之后我们看下代码里的区别,代码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算O2,只算了O1

bb4f2ab624f85fb1a65845ccf11e0106.png

在做反向传播,优化参数的时候也只算了L1的总loss,没有算L2

19c91253d3d0b32e2ae04ee27ab28d07.png这里有个z的type判别,因为做了很多消融实验,不是最终的模型,最终就是后面那个L1loss,其中前面有个参数,是epoch+1,参数会随着训练轮数的增加,倒数慢慢变小,即前面的第一阶段的loss慢慢权重减小,而第二阶段的loss慢慢权重增大。

其实这也给出了一个我个人感觉非常合理的解释,因为第二阶段要附属于第一阶段的训练,应该先让O1和O2接近于W,之后才能去用对抗训练,这样才会让第二阶段训练有效,否则就混乱了。

2cde1b13a88a60a7b470371c292f9093.png

现在再理解下这个,就完全明白了:

c5756c23ab8242d3e973bcfe713d8a6f.png测试阶段,引入了阈值自动选择(POT,但代码中没有看到这的设置),以及score的计算

143a7438a0a21e57fb536cc8eb65b1e4.png

四、结果

f232bbd41c5344a537f05a2ed9883c49.png

对于异常的定义,是score大于阈值就是异常。

8a0893e192de2bef97a8cdbb6b015a61.png任意一个维度有异常就算作是异常,感觉这样描述本质上还是单序列的异常检测,没有从根本解决多变量的问题。

4.1 数据集

2a755abb0cc962145332fff14ae29827.png大部分常用数据集

4.2 结果

每一个维度都有reconstruction,并且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score,不得不说这个图示还是很清晰的,构建很清晰易懂。278c1f4c022bd4780d165f1a0e5b6f1d.png

后面还有各种实验,参数灵敏度、数据集等实验,这篇paper实验部分还是很满的,整体来说,工作量还是拉满的。

本文也对两种任务都做了实验,异常检测部分不用说了,常规操作,诊断部分采用 HitRate and NDCG两种指标进行root cause的检验。

五、总结和思考

  1. 对于代码,给出了每个对比模型和数据集,可以为后续实验做参考,并给出了整体消融实验的代码,代码还是很全面的,虽然有一些杂乱,但对于一个要做这个方向的同学来说,还是相当于巨人的肩膀的。

  2. 把transformer和对抗性训练放在一起,确实是很新颖的想法

  3. 在代码处O2部分为何省略存疑,以及第二阶段的loss,其实有点套的生硬,为何不都引到O1上,假设引到O1上,那loss1就只剩下L2 loss了,可能在公式上就并非这种对称了。

  4. 存疑的点就是 代码中在训练过程中并未对L2进行训练,这样的话O2是否像理论说的那样输出工作?

  5. 诊断的定义和诊断任务的探索,其实是有一些生硬的,并且也没完全说清楚,当然这篇文章标题是anomaly detection,其实并未将diagnosis算重点,所以这个也可以接受。

  6. 文章的标题是多变量的异常检测,其实虽然可以应用在多变量上,但实际还是单变量的异常来判别是否是多变量的整体实体的异常,本质还是用单变量问题解决多变量(这里可以探究一下,因为最终的score是由loss决定,而loss本身的维度是和输入的window数据一样的维度,意思就是每一个特征维度有一个score,所以其实得到的score还是单变量的score而并非实体的score,所以这里作者也没有探究多变量pattern的情况,可能存在多个变量异常,但只是一个跳变的pattern,不足以让整体异常的情况。)

  7. 代码里也没给出POT的相关代码。

推荐阅读:

我的2022届互联网校招分享

我的2021总结

浅谈算法岗和开发岗的区别

互联网校招研发薪资汇总
2022届互联网求职现状,金9银10快变成铜9铁10!!

公众号:AI蜗牛车

保持谦逊、保持自律、保持进步

发送【蜗牛】获取一份《手把手AI项目》(AI蜗牛车著)
发送【1222】获取一份不错的leetcode刷题笔记

发送【AI四大名著】获取四本经典AI电子书

相关文章:

  • Hdfs梳理
  • 智能小车 - DRV8833电机驱动模块
  • Spring常用注解——@Autowired自动装配的作用和原理
  • 一些运维命令
  • 代码随想录动态规划——背包问题总结篇
  • web安全之信息收集
  • 基于FPGA的双目相机目标深度图像提取实现——详细版
  • 【饭谈】细嗦那些职场中喜欢用领导口气命令别人的同事
  • 10 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
  • AI绘图—对中文拟合度很高,值得一试
  • 【 C++11 】包装器
  • 【动手学深度学习PyTorch版】13 卷积层的填充和步幅
  • 第十三届蓝桥杯C++B组国赛H题——机房 (AC)
  • django框架技术沉淀
  • 血的教训---入侵redis并远程控制你的机器场景复现
  • Android组件 - 收藏集 - 掘金
  • Fabric架构演变之路
  • JavaScript设计模式之工厂模式
  • JSONP原理
  • JS实现简单的MVC模式开发小游戏
  • Nacos系列:Nacos的Java SDK使用
  • SQLServer之创建显式事务
  • Storybook 5.0正式发布: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版本\n
  • Terraform入门 - 1. 安装Terraform
  • 安卓应用性能调试和优化经验分享
  • 从零搭建Koa2 Server
  • 仿天猫超市收藏抛物线动画工具库
  • 基于HAProxy的高性能缓存服务器nuster
  • 计算机在识别图像时“看到”了什么?
  • 如何利用MongoDB打造TOP榜小程序
  • 手机app有了短信验证码还有没必要有图片验证码?
  • 数据可视化之 Sankey 桑基图的实现
  • 物联网链路协议
  • 字符串匹配基础上
  • 【运维趟坑回忆录】vpc迁移 - 吃螃蟹之路
  • ​iOS安全加固方法及实现
  • ​LeetCode解法汇总2696. 删除子串后的字符串最小长度
  • ​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 第四版【第14章-项目沟通管理-思维导图】​
  • ​水经微图Web1.5.0版即将上线
  • # 深度解析 Socket 与 WebSocket:原理、区别与应用
  • (02)Cartographer源码无死角解析-(03) 新数据运行与地图保存、加载地图启动仅定位模式
  • (LeetCode) T14. Longest Common Prefix
  • (windows2012共享文件夹和防火墙设置
  • (二)fiber的基本认识
  • (翻译)terry crowley: 写给程序员
  • (附源码)计算机毕业设计SSM保险客户管理系统
  • (转)Android中使用ormlite实现持久化(一)--HelloOrmLite
  • ****** 二 ******、软设笔记【数据结构】-KMP算法、树、二叉树
  • *p=a是把a的值赋给p,p=a是把a的地址赋给p。
  • .NET BackgroundWorker
  • .net 后台导出excel ,word
  • .net解析传过来的xml_DOM4J解析XML文件
  • .NET连接数据库方式
  • .NET下ASPX编程的几个小问题
  • .NET性能优化(文摘)